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30章 西夏崛起:李继迁反宋,西北多事

第130章 西夏崛起:李继迁反宋,西北多事(1 / 2)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春,洛阳城西的流民收容所外,杨柳刚抽出新绿,却掩不住空气中的萧瑟。数十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墙角,有的抱着饥饿的孩子低声啜泣,有的望着西北方向发呆,脸上满是惶恐。年过九旬的赵烈拄着拐杖,在孙子赵仲的搀扶下,缓缓走到收容所门口,手里捧着一卷《五代西北边防记》手稿——那是他当年随柴荣巡视西北时整理的,上面记录着后周对党项族的安抚政策,如今却成了他对照宋初西北乱象的镜子。

“老丈,行行好,给点吃的吧!”一个瘦骨嶙峋的汉子突然跪在赵烈面前,他穿着破烂的皮裘,头发凌乱,脸上满是风霜,怀里还抱着一个昏迷的小女孩,“俺们是银州来的,党项人李继迁杀过来了,烧了俺们的村子,俺们只能往南逃,一路走了两个月,孩子快撑不住了……”

赵烈心里一紧,赶紧让赵仲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递给汉子:“慢慢说,李继迁到底怎么回事?银州不是大宋的地盘吗?怎么会让他杀进来?”

汉子狼吞虎咽地啃着干粮,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老丈您不知道啊!李继迁是党项的首领,早年还归顺大宋,朝廷封他做‘定难军节度使’,可去年澶渊之盟后,朝廷忙着和辽议和,就忘了西北的事。李继迁趁机联合契丹,占了银州,还杀了大宋的都巡检使曹光实!俺们村里的男人要么被抓去当兵,要么就被杀死,女人和孩子只能逃啊!”

“曹光实死了?”赵烈猛地攥紧拐杖,杖头重重砸在地上。他对曹光实有印象——那是后周旧臣,曾随柴荣平定秦凤之地,骁勇善战,没想到竟死于李继迁之手。他翻开《五代西北边防记》,指着其中一段记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柴荣安抚党项,以银州为‘互市之地’,许党项以马匹换粮食,双方相安无事。”如今看来,大宋不仅没能延续后周的安抚政策,反而因疏忽给了李继迁可乘之机。

“赵公,您怎么来了?”收容所的主事张老栓迎了出来,他是前蜀工匠苏老栓的同乡,曾在西北做过货郎,对当地情况熟悉。“这些天从银州、夏州逃来的流民越来越多,俺们的粮食都快不够了,朝廷派来的赈灾粮还在路上,可急死俺了!”

赵烈跟着张老栓走进收容所,只见屋内挤满了流民,有的在缝补破烂的衣服,有的在给伤口换药,还有的在低声议论李继迁的暴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看到赵烈,颤巍巍地走过来:“老丈,您是做大官的吧?求求您给朝廷带个话,救救西北的百姓!李继迁的人太狠了,他们不仅杀人,还抢粮食,俺们的牛羊都被他们赶走了,再这样下去,西北就完了!”

赵烈握住老妇的手,心里满是沉重:“老夫人放心,老夫会把你们的遭遇告诉朝廷。只是老夫想知道,李继迁为什么突然反宋?他之前不是还接受大宋的封号吗?”

张老栓叹了口气,拉着赵烈走到角落:“赵公,这里面的事复杂着呢!李继迁的祖父李思恭,当年在后唐时就是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在银、夏、绥、宥四州经营了几十年,算是西北的土皇帝。大宋灭北汉后,想把党项的土地收归中央,派了文官去管,还加收‘盐税’‘马税’,党项人本来就靠贩盐、养马为生,这税一加,他们就活不下去了。李继迁就是借着这个由头,联合不满的党项部落,反了!”

赵烈想起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他随李嗣源巡视银州时的场景——那时党项首领李仁福对后唐称臣,后唐则允许党项保留军队,双方以“互市”维系和平,从未有过苛捐杂税。“大宋这是犯了五代的老毛病啊!”他在手稿上写下,“宋初治西北,弃后周‘安抚’之策,行‘强取’之政,增税夺地,激党项之怨,此乃李继迁反宋之根,非独其野心所致。”

午后,赵烈让赵仲去驿站送信给汴梁的寇准,详细说明西北流民的惨状和李继迁反宋的缘由,自己则留在收容所,听流民们讲述更多细节。一个叫拓跋山的党项流民(党项拓跋氏,与李继迁同族),因不愿跟随李继迁反宋,带着家人逃了出来,他告诉赵烈:“李继迁不仅联合契丹,还拉拢了西北的吐蕃部落,现在他手里有好几万人马,占了银州、夏州,下一步就要攻绥州了!大宋派去的军队,大多是中原士兵,不熟悉西北的地形,在横山一带吃了好几次败仗,根本挡不住李继迁的骑兵!”

“横山?”赵烈心里一震,他翻开《五代西北边防记》中的地图,指着横山的位置,“那里是西北的咽喉,后周时专门派了军队驻守,还修了烽火台,怎么会让李继迁轻易通过?”

拓跋山苦笑:“大宋的军队早就撤了!澶渊之盟后,朝廷把西北的精锐都调到了河北,防备辽军,横山的守军只剩下几千老弱,连烽火台都没人看管,李继迁的骑兵一夜就能翻过去,朝廷根本来不及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