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赵烈带着陈三,骑着老马,踏上前往晋阳的路途。洛阳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官道两旁,有的捧着刚烤好的胡饼,有的献上御寒的棉袍,眼里满是敬佩。“赵将军,您一定要平安回来啊!”一个孩童对着他们大喊,手里举着一张画着“北伐”字样的纸。
赵烈勒住马,对着百姓们挥手:“大家放心,我会回来的!等将来收复了燕云,我还会带着大家去幽州,看看那里的春天!”
路途虽远,却比想象中顺利。沿途的驿站官员得知赵烈是去送《武经总要》续篇,都热情接待,还派了向导护送。快到晋阳时,他们遇到了一队巡逻的杨家军,领头的正是杨宗保。
“赵爷爷!您可算来了!家父在晋阳城外等您呢!”杨宗保翻身下马,语气激动。
赵烈跟着杨宗保来到晋阳城外,只见杨延昭穿着铠甲,站在城楼下,身后跟着几十名杨家军将领。见到赵烈,杨延昭立刻迎上来,躬身行礼:“赵将军,您能亲自送来续篇,真是太好了!杨家军上下,都盼着这一天呢!”
赵烈将续篇手稿交给杨延昭,语气郑重:“这续篇里的战术,你们要好好研究,尤其是应对耶律斜轸的骑兵战术,还有城防的改进方法。将来北伐,还要靠你们杨家军当先锋。”
杨延昭接过手稿,郑重地承诺:“将军放心!杨家军定不负您的期望,定不负中原百姓的期望!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率军北伐,收复燕云,为家父报仇!”
在晋阳停留的几日里,赵烈与杨延昭一起研究续篇,讨论边防部署。杨延昭按照续篇里的“城防革新篇”,开始加固晋阳的城墙,加装床弩和火油槽;又按照“骑兵应对篇”,训练杨家军的步兵方阵,准备应对契丹的突袭。
离开晋阳时,杨延昭送了赵烈一把杨业当年的佩刀——刀身上刻着“保境”二字,虽已锈迹斑斑,却依旧锋利。“赵将军,这把刀送给您,愿您能见证收复燕云的那一天。”
赵烈接过佩刀,紧紧握在手里:“我会的。若真有那一天,我定会带着这把刀,去杨将军的墓前,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返程的路上,陈三突然指着远处的天空,大喊:“将军,您看!那是契丹的探子吗?”
赵烈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山坡上,有几个黑影一闪而过,确实是契丹的探子。“别管他们。”赵烈的语气平静,“他们看到咱们加固边防,看到咱们有了续篇的战术,只会更害怕。咱们走,回洛阳,等着北伐的那一天。”
回到洛阳时,已是深秋。赵烈将杨业的佩刀挂在书房的墙上,与《武经总要》残卷和续篇手稿放在一起。他坐在案前,看着满室的史料和兵法,心里满是欣慰——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兵法传承下去,将收复燕云的希望传递给了后人。
可他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已不多了。夜里睡觉时,他常常咳嗽,有时还会咳出鲜血。陈三偷偷请来郎中,郎中说他是常年劳累,加上旧伤复发,已时日无多。陈三想告诉赵烈,却被郎中拦住:“让老将军安心吧,他还有未了的心愿,别让他分心。”
赵烈其实早已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从不提起。他只是更加频繁地整理史料,给赵谦讲解续篇的战术,偶尔会站在庭院里,望着北方的天空,手里握着杨业的佩刀,久久不语。
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到收复燕云的那一天了,但他不遗憾——因为他已将兵法传世,将希望传承,他的子孙,杨家军,还有无数中原百姓,都会带着这份希望,继续走下去,直到燕云回归,直到中原一统。
书房里的烛火再次亮起,映着《武经总要》续篇的手稿,也映着赵烈满是希望的脸。他拿起笔,在续篇的最后,又添上一行小字:“燕云一日不还,此续篇一日不废;中原一日不安,此兵法一日不传。”
这行小字,像是他对后人的嘱托,也像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夜色渐深,洛阳的旧宅里,只剩下笔锋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坚定而执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关于希望、关于收复燕云的不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