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50章 扬州烽火:李璟攻周,赵烈守寿州

第50章 扬州烽火:李璟攻周,赵烈守寿州(1 / 2)

秦州的晨雾还没散尽,赵烈刚在府衙里写完秦凤四州的防务奏疏,帐外就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浑身是汗的斥候跌跌撞撞冲进院子,手里的急报封皮上印着“十万火急”的朱印,边角还沾着沿途奔波的泥点:“将军!南唐李璟派大将刘彦贞率三万大军,攻向寿州!寿州守将刘仁赡派人求援,说守军不足五千,撑不了十日!”

“什么?!”赵烈手里的毛笔“啪”地掉在奏疏上,墨汁晕开,染黑了“秦凤安稳”四个字。他一把抓过急报,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寿州是江淮门户,若寿州失守,南唐大军就能沿着淮河北上,直逼汴梁,之前收复秦凤的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张刚!陈三!”赵烈对着帐外大喊。正在整理军备的两人立刻跑进来,见赵烈脸色凝重,也不敢多问,只躬身待命。“张刚,你暂代秦凤节度使,守好四州,尤其要防后蜀反扑,若有异动,立刻报给汴梁;陈三,你率三千背嵬军留驻秦州,协助张刚训练新兵,安抚百姓。”赵烈语速极快,将秦凤的防务一一交代,“我带七千背嵬军,即刻驰援寿州!”

“将军,您带七千人行吗?刘彦贞有三万大军,寿州又兵力薄弱……”陈三忍不住担忧,他知道背嵬军虽精锐,可兵力悬殊太大。

赵烈拍了拍他的肩膀,从怀里掏出《武经总要》残卷,翻到“江淮防御”一页:“残卷里记着,寿州临淮河,护城河宽阔,城墙高两丈,易守难攻。刘彦贞虽人多,却不善攻坚,且南唐士兵多是南方人,不适应江淮的早春寒冷,我们只要守住十日,向训将军的援军就能赶到。”

交代完防务,赵烈没敢耽搁,带着七千背嵬军,当天午时就离开了秦州。大军沿着官道昼夜兼程,早春的江淮官道泥泞不堪,马蹄踩在泥里,每一步都要费极大的力气。有的士兵脚被磨破,鲜血渗进草鞋,却没人抱怨,只跟着赵烈的“赵”字旗,一路向东。

赵烈也没闲着,白天骑马赶路,晚上就借着篝火,给将领们讲解寿州的防御要点:“寿州的西城最薄弱,去年黄河汛期冲垮过一段城墙,刘仁赡虽修补过,却不够牢固,我们到了要先加固西城;东城临淮河,可在河边埋上火油桶,若南唐军从水路来攻,就点燃火油,阻断他们的船只。”

行至半途,天降小雨,官道更难走。一个年轻士兵体力不支,倒在地上,脸色苍白。赵烈翻身下马,把自己的马让给士兵,又从粮袋里掏出一块干肉,递给他:“撑住!到了寿州,就能喝上热粥了。我们守不住寿州,江淮的百姓就要遭难,这点苦,不算什么。”

士兵接过干肉,眼泪掉在泥里,挣扎着站起来:“将军,俺能走!俺跟您去守寿州,绝不让南唐狗贼进城!”

大军走了五日,终于在第七日黎明抵达寿州城外。远远望去,寿州的“周”字旗在城头耷拉着,城墙上的守军寥寥无几,有的甚至靠在垛口上打盹——显然,刘仁赡的军队已经疲惫到了极点。

“赵将军!您可来了!”刘仁赡穿着一身破旧的铠甲,亲自到城外迎接,眼眶通红,“南唐军已经围了寿州三日,每天都来骂阵,还砸坏了西城的几个箭楼,再不来,寿州就真的守不住了!”

赵烈跟着刘仁赡走进寿州城,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疼——街道上的商铺大多关着门,有的门板被南唐军的箭矢射穿,留下密密麻麻的孔洞;百姓们躲在家里,只有少数胆大的,从门缝里偷偷看他们,眼神里满是恐惧;城墙上的士兵们,有的穿着单衣,有的手里握着短矛,脸上满是疲惫,却在看到背嵬军时,眼里重新燃起了光。

“刘将军,先带我去看西城的城墙。”赵烈没多寒暄,直奔主题。西城的城墙果然如残卷记载,修补的地方用的是劣质青砖,手指一抠就能掉下碎屑,城外的护城河也被南唐军填了一半,露出黑色的淤泥。

“立刻组织人手,加固西城城墙!”赵烈对着身后的将领大喊,“用糯米浆混合石灰,把城墙的裂缝堵死;再派士兵去淮河取水,把护城河重新灌满;另外,在城墙下挖掘三道壕沟,壕沟里埋上尖木,防止南唐军爬城!”

背嵬军的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百姓们见周军援军到来,也纷纷走出家门,有的扛着青砖,有的提着石灰桶,有的则帮着士兵挖壕沟。一个白发老丈带着孙子,背着一筐糯米走来,对着赵烈躬身:“将军,这是俺家最后一筐糯米,您拿去修城墙。俺们虽不会打仗,却也知道,寿州破了,俺们的家就没了。”

赵烈接过糯米,心里满是暖意。他让士兵给老丈递上两斤粟米,声音温和:“老丈,谢谢您。等守住寿州,我一定让陛下免了寿州百姓今年的赋税,让大家好好过日子。”

接下来的三日,寿州城内一片忙碌。赵烈亲自指挥加固城墙,用《武经总要》残卷里的“城防加固法”,在城墙内侧加筑了一道木栅栏,上面绑着火油浸过的稻草,若南唐军爬城,就点燃稻草,形成火墙;又在城头上布置了五十架床弩,弩箭长三尺,能穿透重甲,专门用来对付南唐的攻城士兵。

刘仁赡看着赵烈忙碌的身影,忍不住感叹:“赵将军,您不仅懂兵法,还懂民心。之前我只想着守城,却忘了安抚百姓,现在百姓都来帮忙,寿州的士气比之前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