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39章 太原称帝:刘知远建后汉,赵烈任镇国将军

第39章 太原称帝:刘知远建后汉,赵烈任镇国将军(1 / 2)

澶州的早春,冻土刚泛出一丝潮气,城墙上的“唐”字旗已换成了新织的红底黄纹旗——那是刘知远派使者送来的“汉”字旗,边角绣着细小的“抗辽”二字,在料峭的寒风中,透着新生的希望。赵烈站在城头,看着义军士兵们正在加固城防,有的搬运石块填补城墙缺口,有的则在城外挖掘壕沟,手里的铁锹碰撞冻土,发出“砰砰”的闷响,像在为中原的复苏敲打着节拍。

“将军,刘知远陛下的使者到了!”王小二的声音从城下传来,他手里牵着一匹装饰华丽的白马,马背上坐着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的使者,身后跟着十几个挎着文书的随从——这是刘知远称帝后,第一次正式派使者来澶州,规格比上次高了不少。

赵烈翻身下马,走到使者面前。使者翻身跪拜,双手奉上一卷明黄色的诏书,语气恭敬却带着一丝居高临下:“赵将军,陛下(刘知远)已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天福十二年。陛下念将军收复澶州、重创辽军之功,特召将军赴太原议事,另有封赏。”

赵烈接过诏书,指尖触到粗糙的黄绫——这是用太原府库仅存的丝绸织成的,边角还留着未剪齐的线头,可见此时后汉的窘迫。他展开诏书,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写着“特邀赵烈将军赴并(太原别称),共商驱辽大计,同定中原乾坤”,末尾盖着新铸的“汉”字玉玺,印泥还带着淡淡的朱砂味。

“烦请使者稍候,我安排好澶州的事,即刻随你前往太原。”赵烈将诏书收好,转身对安重荣叮嘱,“我走后,你继续训练义军,加固城防,若辽军来犯,切记不要硬拼,用我教你的‘坚壁清野’之法,拖延到我回来。”

安重荣握紧弯刀,躬身应道:“赵兄弟放心,有我在,澶州丢不了!你去太原,也多留个心眼,刘知远那老狐狸,野心不小,别被他卖了。”

赵烈点点头,他怎会不知刘知远的野心?从在河东时听闻的消息,到上次使者带来的檄文,字里行间都透着“逐鹿中原”的欲望,只是眼下抗辽是共同目标,才不得不合作。

当天下午,赵烈带着王小二和二十名精锐,跟着使者往太原出发。沿途的景象比澶州更惨:有的村落还在冒着黑烟,焦黑的房梁歪歪斜斜地插在地里;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有的腿上缠着渗血的破布,有的怀里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见了他们这支“汉军”队伍,纷纷围上来,有的递上晒干的野菜,有的则跪地哀求:“将军,救救我们吧!契丹人还在后面追,我们实在走不动了……”

赵烈让王小二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百姓,又让人指引他们去澶州——那里至少能吃饱饭,有义军保护。“乡亲们,再忍忍,我们已经在澶州挡住了辽军,刘知远陛下在太原称帝,很快就会派大军来,把契丹人赶出中原!”他的声音不大,却让百姓们眼里重新燃起了光,有的甚至跟着队伍走了一段,嘴里念叨着“大汉必胜”。

走了三日,终于抵达太原。城外的校场上,汉军士兵正在操练,甲胄虽旧,却队列整齐,喊杀声震得远处的汾水都似在颤抖。使者指着城头飘扬的“汉”字大旗,笑着说:“将军请看,陛下称帝后,河东的百姓和旧部纷纷来投,现在汉军已有五万之众,再过几日,就能出兵伐辽了。”

赵烈望着那面大旗,心里却没轻松——五万大军,看似不少,可耶律德光的辽军有十万之众,且都是精锐骑兵,硬碰硬怕是难赢。他想起《武经总要》残卷里“以步制骑”的战术,或许能派上用场。

走进太原城,街道上比澶州热闹些,商铺大多开了门,百姓们虽面带菜色,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恐惧。走到节度使府(已改为皇宫)前,刘知远正穿着赭黄龙袍,站在台阶下迎接,身后跟着一群后汉重臣,其中不乏当年后晋的旧臣,比如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

“赵将军,你可来了!”刘知远快步走下来,握住赵烈的手,掌心粗糙却有力,“你收复澶州,杀了萧翰,可是为我大汉立了大功啊!”

赵烈躬身行礼,语气平静:“陛下,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守护中原百姓,驱逐胡虏,是臣的本分。”

刘知远哈哈一笑,拉着他走进府内。议事厅里,早已摆好了宴席,桌上的菜肴虽不丰盛,却有难得的肉食和酒——这是从辽军手里缴获的。席间,刘知远说起称帝的缘由:“耶律德光占我汴梁,杀我百姓,石重贵投降,中原无主,我若不称帝,义军就会散,契丹就会更放肆。我这皇帝,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中原的汉民!”

赵烈知道这话半真半假,却也没点破,只是举起酒杯:“陛下深明大义,臣敬陛下一杯,愿早日驱逐辽军,收复中原。”

酒过三巡,刘知远屏退左右,拿出一张辽军布防图,放在桌上:“赵将军,耶律德光已调集五万大军,由他亲自率领,即将南下,目标是澶州和太原。你懂兵法,又跟辽军打过仗,说说看,我们该怎么打?”

赵烈凑过去,指着地图上的井陉关:“陛下,井陉关是太原通往河北的要道,易守难攻。我们可以派一支精锐守在这里,挡住辽军的骑兵;同时,我回澶州,联合那里的义军,从侧面夹击辽军;另外,派使者去联络河北、山东的义军,让他们袭扰辽军的粮道,断他们的补给——辽军虽强,却不适应中原的地形,粮草一旦断了,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