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35章 范阳秋怨:巡视幽州,记录契丹统治下汉民苦难

第35章 范阳秋怨:巡视幽州,记录契丹统治下汉民苦难(1 / 2)

范阳的秋风吹得人骨头缝里发寒。赵烈裹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商袍,手里牵着一头驮着“绸缎”的毛驴——驴背上的布包里,一半是伪装用的劣等丝绸,一半是《武经总要》残卷和空白的麻纸,还有一支用木炭削成的笔。他跟着带路的汉民王老汉,走在幽州城(范阳别称)外的土路上,脚下的黄土被车轮碾出深深的沟壑,沟底还留着几枚被马蹄踩扁的铜钱,是汉民被契丹兵抢掠时掉落的。

“赵相公(王老汉不知其真实身份,按商人称呼),前面就是契丹人的关卡了,您把腰里的银铤藏好,那些胡兵见了银子就像见了血的狼,少则抢一半,多则全拿。”王老汉压低声音,枯瘦的手指了指前方——关卡前插着契丹的狼头旗,几个穿着皮甲的契丹兵正围着一个挑担的汉民,伸手去抢担子里的粟米,汉民跪地哀求,却被一脚踹翻在地。

赵烈心里一沉,把腰间的银铤塞进毛驴的鞍垫下,又摸了摸怀里的半块大唐虎符——这是他唯一的身份证明,若被契丹兵发现,轻则被当成“大唐余孽”抓起来,重则当场被杀。他跟着王老汉走到关卡前,学着其他汉民的样子,微微躬身,尽量不与契丹兵对视。

“干什么的?”一个契丹兵用生硬的汉话问,手里的皮鞭指着驴背上的布包,“里面装的什么?打开看看!”

王老汉赶紧赔笑着递上一小块碎银:“官爷,小的是从涿州来的布商,这是给城里契丹大人送的绸缎,您高抬贵手,让我们过去吧。”

契丹兵掂了掂碎银,脸上露出贪婪的笑,挥了挥手:“滚进去!别在城里闹事,不然把你们的舌头割了!”

走进幽州城,赵烈才真正见识到什么是“亡国之辱”。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如今只剩一半店铺开着门,门口挂着契丹文的招牌;街道上,契丹骑兵骑着高头大马,随意冲撞汉民,有的甚至用皮鞭抽打躲闪不及的百姓,汉民们只能忍气吞声,连哭都不敢大声;城墙根下,躺着几个奄奄一息的流民,怀里抱着空空的破碗,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没人敢上前帮忙——前几天有个汉民给流民送了块饼,就被契丹兵当成“通敌”,拖到城门口斩首示众。

“赵相公,您看那边。”王老汉指着城中心的鼓楼,鼓楼上挂着一个木笼,里面装着一具早已腐烂的尸体,笼子上贴着一张契丹文告示,“那是前几天反抗契丹的张里正,他带头拒绝交‘人头税’,就被契丹大人下令处死,尸体挂在鼓楼上,说要挂够七七四十九天,警示其他人。”

赵烈抬头望着那个木笼,胃里一阵翻腾。他掏出怀里的麻纸和木炭笔,借着假装整理绸缎的机会,快速在纸上画下鼓楼的位置,旁边标注“契丹警示处,杀汉民立威”。他知道,这些记录将来都会成为收复燕云的证据,成为唤醒中原百姓的檄文。

两人走到王老汉的住处——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院子里堆着几捆晒干的草药,是王老汉给人看病维持生计的。刚进门,王老汉就赶紧关上门,从床底下掏出一个瓦罐,倒出半碗糙米:“赵相公,委屈您了,这是家里仅剩的粮食,契丹人每月要收‘徭役税’‘人头税’‘草料税’,百姓们根本活不下去,有的人家只能卖儿卖女,有的则逃去山里,却被契丹兵追着杀……”

话没说完,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契丹兵的吆喝:“每家出一个男丁,去修可汗的行宫,不去的,全家充奴!”

王老汉脸色瞬间惨白,扑通一声跪在赵烈面前:“赵相公,求您救救我儿子!他才十五岁,要是被抓去修行宫,肯定活不回来——去年去修城墙的汉民,一百个里只活了十个,有的被累死,有的被契丹兵打死,还有的被扔进河里喂鱼!”

赵烈赶紧扶起王老汉,心里满是矛盾——他想救王老汉的儿子,却不能暴露身份,一旦被契丹兵发现他的真实来历,不仅救不了人,还会连累更多汉民。他思考片刻,从驴背上的布包里拿出一匹绸缎:“王老汉,你拿着这匹绸缎,去给负责征徭役的契丹小校送礼,就说你儿子重病在身,这匹绸缎是给小校的‘孝敬’,求他通融。我去街上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办法。”

王老汉接过绸缎,感激地磕了个头,匆匆出门。赵烈则换上一身更破旧的衣服,把麻纸和木炭笔藏在怀里,走出院子,混入街上的人群。

街上的气氛比刚才更紧张,契丹兵挨家挨户敲门,把汉民男丁往街中心赶,有的汉民反抗,被当场用皮鞭抽得鲜血直流。一个年轻的汉民抱着母亲的腿,哭着说:“娘,我不去!我去了就再也见不到您了!”契丹兵不耐烦了,一把拉开他,用刀背砸向他的母亲,老人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嘴角淌着血。

赵烈握紧了藏在袖中的短刀,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他真想冲上去杀了那个契丹兵,可他知道,一旦动手,周围的汉民都会被牵连。他只能强压下怒火,假装看热闹,悄悄在麻纸上记录:“契丹兵强征汉民修行宫,施暴伤人,汉民敢怒不敢言。”

走到城西北的贫民窟,赵烈看到了更悲惨的景象。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用破茅草和泥土搭建的,有的甚至没有屋顶,汉民们穿着用麻袋缝的衣服,蜷缩在墙角,有的在啃树皮,有的在喝浑浊的雨水。一个老婆婆怀里抱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孩子已经没了呼吸,老婆婆却还在轻轻拍着他,嘴里念叨着:“娃,再等等,娘就给你找吃的……”

赵烈走过去,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递给老婆婆。老婆婆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却摇了摇头:“后生,你自己留着吧,契丹人把粮食都抢走了,我们这些老骨头,活不了几天了,别浪费粮食。”

“婆婆,您拿着吧。”赵烈把干粮塞进她手里,声音哽咽,“会好起来的,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

老婆婆接过干粮,眼泪掉了下来:“后生,你是好人,可谁能救我们啊?大唐早就没了,石皇帝(石敬瑭)不管我们,契丹人把我们当牲口,我们只能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