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幽州风云(1 / 2)

赵烈捏着袖筒里的纸条,指尖能触到粗糙的麻纸纹理。他假装品酒,眼角余光扫过酒馆里的客人 —— 角落里两个穿短打的汉子时不时瞟向他,腰间鼓鼓囊囊的,一看就是刘守光的暗探。

“客官慢用,后院有间空房,要是赶不上出城,可在这儿歇脚。” 掌柜的擦着酒杯,声音不高不低,却刚好传到赵烈耳中。这话是在暗示他可以留在这里商议,赵烈赶紧点头:“多谢掌柜的,正好我这货还没找到买家,说不定真要多待几天。”

等那两个暗探喝完酒离开,掌柜的才压低声音:“纸条上画的是城南大营的布防,刘守光把三万主力都囤在那儿,由他弟弟刘守奇统领。城西驿馆最近住了契丹使者,天天跟刘守光的谋士密谈,具体谈什么不清楚,但昨天看见驿馆里运进了不少契丹的马奶酒,估计是达成了什么协议。”

赵烈掏出城防图残片,铺在柜台上,和纸条上的草图比对:“城南大营的粮道在哪?我看这图上没标。”

“粮道在营西的护城河旁,每天寅时运粮车进去,只有五个兵看守,都是刘守光的亲信。” 掌柜的用手指在图上点了点,“不过你别打粮道的主意,元行钦每天都会去查岗,那家伙眼尖得很,连车轮印的深浅都要管。”

赵烈把图收起来,又问:“城里有没有河东军的其他内应?要是我拿到情报,怎么送回晋阳?”

“只有我一个。” 掌柜的叹了口气,“之前有个兄弟在节度使府当差,上周因为偷偷给我递消息,被元行钦抓了,头就挂在城门口…… 你要送情报,只能自己走,我可以帮你弄张出城的路引,就说你是去涿州送货的。”

赵烈心里一沉,没想到局势这么凶险。他想起李嗣源的叮嘱,不敢多耽搁:“我今晚就去驿馆看看,要是能拿到他们勾结的证据,明天一早就走。”

掌柜的赶紧拦住他:“晚上不行!元行钦每晚都要带巡逻队查驿馆,你去了就是自投罗网。要去就趁明天午时,那时驿馆的人要去街上买东西,守卫最松。”

赵烈想了想,觉得掌柜的说得对,便点头答应:“那我明天午时去,要是到傍晚还没回来,你就别等我了,赶紧想办法撤。”

当晚,赵烈住在酒馆后院的空房里。他借着油灯的光,翻开怀里的兵书,找到 “侦敌之术” 那一页,上面写着 “观营察势,可辨虚实 —— 炊烟多则兵众,旗帜整则军严”。他想起白天在城南看到的大营,炊烟倒是不少,可旗帜歪歪扭扭的,士兵也没怎么操练,看来刘守光的军队虽然人多,战斗力却不怎么样。

半夜,他被外面的喧闹声吵醒。趴在窗缝一看,只见一队士兵举着火把,正在街上抓人,嘴里喊着 “抓晋军探子”。赵烈赶紧吹灭油灯,躲到床底下 —— 他知道,这些士兵是在做样子给契丹使者看,证明刘守光在 “认真防晋”,可实际上,他们连真正的探子都抓不到。

第二天一早,掌柜的拿来一张路引,上面写着 “河间绸缎商赵二,赴涿州送货”。赵烈把路引塞进怀里,又换上一身更破旧的短打,把 “青釭剑” 藏在绸缎包袱里,假装去城南送货。

刚到城南大营附近,就看见元行钦骑着马,正在查岗。他穿着一身黑甲,腰间挂着把长刀,眼神像鹰一样,扫过每个经过的人。赵烈赶紧低下头,推着装满绸缎的小车,慢慢往前走。

“站住!” 元行钦突然喊住他,骑马走了过来,“你是干什么的?要去哪?”

赵烈心里一紧,赶紧递过路引:“回将军,小的是河间来的绸缎商,要去涿州送货,路过这儿。”

元行钦接过路引,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看了看小车上的绸缎:“涿州那边最近不太平,你怎么敢去?”

“没办法啊,将军。” 赵烈装作委屈的样子,“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要是不送货,就没饭吃了。”

元行钦冷笑一声,用刀鞘挑开一个绸缎包袱,里面全是蜀锦。他没发现异常,又把路引扔给赵烈:“赶紧走,别在这儿逗留,要是被我发现你乱逛,就把你当探子抓了!”

“谢谢将军,谢谢将军!” 赵烈赶紧推着小车,快步离开,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 刚才元行钦的刀鞘离 “青釭剑” 只有一寸,要是再挑开一个包袱,就露馅了。

好不容易绕到城西驿馆附近,赵烈假装在路边歇脚,观察驿馆的情况。驿馆门口有两个守卫,手里拿着长枪,时不时打个哈欠。午时一到,果然有个驿卒出来买东西,守卫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

赵烈趁机绕到驿馆后面,那里有个矮墙,大概一人高。他看了看四周没人,纵身一跃,翻进了驿馆。里面是个小院,种着几棵槐树,正屋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说话声。

赵烈悄悄走过去,趴在窗台下,听见一个契丹人的声音:“只要刘守光陛下肯给我们三千匹战马,我们大汗就会派一万骑兵,帮你们打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