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战争档案的建立与深入分析,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亮了一盏探照灯,将格伦塔帝国军事力量的轮廓清晰地投射在联军最高统帅部的星图之上。然而,这清晰的轮廓带来的并非乐观,而是更加沉甸甸的压力——帝国的体量、技术底蕴和常规军力,依旧对地球联盟形成着近乎绝望的压倒性优势。在“昆仑”与“盘古”这等终极武力成型之前,在“玄奘号”的外交努力开花结果之前,地球文明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有效杀伤、迟滞、乃至在局部逆转帝国攻势的方法。
传统的阵地战、舰队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正是在这种绝境求生的迫切需求下,一场由瓦西里耶夫元帅亲自发起、汇聚了顶尖将领、战略学家、科学家、甚至包括王也和元初门长老在内的高级军事会议,在昆仑指挥中心最深处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用我们的“最长处”,去攻击帝国的“最短板”?
这次会议,催生了影响深远的 “不对称作战”理论。
主持会议的瓦西里耶夫元帅开宗明义:“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在战舰数量、主炮威力、正面护盾强度这些‘对称’指标上,我们无法与帝国抗衡。试图在这些领域与敌人硬碰硬,是自杀行为。”
他指向全息星图上帝国那庞大的暗红色疆域和集结的舰队光点。
“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他的声音转而高昂,“我们拥有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修真体系,带来个体战力、能量操控和神秘侧手段的突破;我们拥有在绝境中爆发出的、融合了科技与灵能的独特技术路径;我们拥有依托本土作战的防御纵深和情报网络;我们拥有……为了生存而战的绝对意志!”
“不对称作战的核心,就在于避免敌人期望的决战模式,利用我方独有的优势,攻击敌人体系的关键节点、薄弱环节和心理盲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效果,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拖垮、削弱,乃至击溃敌人!”
基于这一核心思想,会议明确了“不对称作战”理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性方向:
支柱一:锐利的“手术刀”——全域特种作战
此方向旨在将“星尘”兵团及其未来可能升级的部队,打造成为能在星空、星球表面、乃至敌舰内部等各种环境下,执行高难度、高价值定点清除任务的“手术刀”。
· 目标定位: 不再追求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是专注于瘫痪其关键功能。例如:潜入帝国舰队锚地,破坏其后勤补给舰或能源核心;在帝国占领星球上,引导精确打击摧毁其指挥节点或通讯中继站;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实施针对帝国高级指挥官的“斩首”行动。
· 能力建设: 强化“星尘”战士的单兵战力、隐匿能力(结合修真隐身术与科技光学迷彩)、生存能力(极端环境适应、长时间潜伏)和跨介质作战能力(太空、大气层、水下、地下)。研发专用的破甲、爆破、信息侵入装备。
· 战术构想: 利用王也的空间能力或特制的小型跃迁载具,实现跨战场的快速、隐蔽投送。行动强调“一击即走,远遁千里”,绝不恋战。王也甚至在会议上提出,可尝试炼制一种能暂时隔绝小范围空间、屏蔽内外感知的“次元匿踪符”,为特种行动创造绝佳时机。
通过一次次精准的“点穴”攻击,让帝国舰队变成“瞎子”、“聋子”甚至“瘫子”,极大降低其整体作战效能,并对其指挥层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支柱二:飘忽的“星海幽灵”——高速游击舰队
这一方向旨在建立一支规模不必庞大,但极度强调速度和隐匿性的轻型舰艇部队,如同星海中的幽灵,不断袭扰帝国的交通线、巡逻队和外围基地。
· 装备需求: 设计并量产专为游击战优化的新型舰艇。其核心指标为:极限速度超越帝国大多数现役舰艇、强大的被动隐匿系统,结合“奇点网络”的电子伪装和王也提供的部分空间遮蔽阵法、以及配备能快速重创轻装甲目标的“蜂刺”式集束导弹或高速动能穿甲弹。
· 作战模式: 采用“狼群”战术,多艘“游隼”在广阔星域分散部署,通过“心网”保持松散联系。发现合适目标后,迅速集结,以绝对的速度优势和火力密度发起雷霆一击,得手后立刻化整为零,利用小行星带、星云等复杂星域环境遁走。绝不与帝国主力舰队正面交锋。
持续不断地给帝国放血,消耗其物资,疲敝其兵力,迫使帝国不得不将大量舰队用于守卫漫长的交通线和广袤的控制区,从而分散其用于正面进攻的力量。同时,游击舰队将成为最灵活的情报收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