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规模,放在地球语境下,无疑是灭国级的庞大舰队。但对比从数据库碎片中了解到的、关于帝国主力舰队的只言片语——动辄以万艘计的战舰,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士兵——这支“第七边缘侦察分队”,确实只能用“先遣侦察军”来形容。
“我们……我们几乎赌上一切,只是……只是打掉了帝国伸向宇宙深处的一根……手指头?” 一位年轻的参谋官声音干涩,脸上血色尽失。
进一步解读任务日志、侦察报告以及舰队内部的通讯记录,这支先遣军的目的逐渐清晰:
首要任务是评估太阳系的资源丰度。其侦察报告中对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卫星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某些地球上没有的、对帝国科技至关重要的稀有元素,标注了“高价值”、“极具开采潜力”的评级。
舰队携带了复杂的评估系统,旨在分析目标文明的科技水平、军事力量、社会组织度和潜在威胁等级。基于远程观测,将地球文明标记为“K级(初步星际文明)- 低威胁”。认为其刚踏入太空,科技树偏向内敛发展,军事力量局限于行星防御,社会结构松散。
随着地球联军展现出超出预期的抵抗,尤其是基于现有科技的顽强防守,评估等级被上调至“K级 - 中等威胁”,备注“拥有一定程度的超常规个体力量,需重点观察”。
在旗舰被俘前,一份未发送完成的最高警报报告中,对地球的评估被紧急修改为 “未知等级(?) - 极高威胁!确认存在‘法则级’或‘近神级’个体单位!文明潜力重新评估!建议帝国启动最高应对预案!”
根据评估等级,侦察分队拥有相应的行动权限。对于“低威胁”或“中等威胁”文明,标准程序是“接触、威慑、迫使其臣服或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后续资源开采铺平道路”。只有在遭遇“极高威胁”或无法掌控的局面时,才会选择撤退并将情报送回。显然,地球的情况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案,导致其连撤退都未能完成。
除了冰冷的任务数据,一些细节也引起了分析员的注意:
一些中下层军官的私人通讯中,流露出对此次任务“偏僻”、“枯燥”、“晋升缓慢”的不满,侧面印证了这片星域在帝国眼中的“边缘”地位。
先遣军曾多次向后方请求增派更多的工程船和殖民预处理单位,表明他们最初的计划可能不仅仅是侦察,而是打算在评估完成后,立即着手建立前进基地和资源开采点。
在几份高度加密的、关于帝国周边局势的简报中,隐约提到了一个名为“自由联盟”的势力正在帝国另一侧边境活动,牵制了帝国部分主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帝国只能派遣一支侦察分队来处理太阳系事务。
从元帅和几名将领脑海中获取的碎片信息,虽然混乱,却与数据库内容相互印证,并补充了一些“人”的视角:
在入侵初期,帝国高层普遍认为这只是一次轻松的“武装游行”,甚至将其视为一次让新兵历练和让老旧舰船消耗掉的机会。
这是最强烈的情绪。元帅的记忆中,充满了对王也那无法理解的力量的极致恐惧,以及一种信念的崩塌——帝国引以为傲的科技和力量,在某种更高层次的存在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在最后时刻,元帅最强烈的念头,并非个人生死,而是必须将“存在未知超规格个体”这一信息传回帝国。他知道自己失败了,但他希望用失败警醒帝国,重新评估这个看似落后的星系。
综合所有情报,一个清晰而令人窒息的结论摆在眼前:
地球文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一个疆域辽阔、科技高度发达、军事力量深不可测的星际帝国派出的一支侦察部队。尽管地球在王也的帮助下奇迹般地赢得了这场战役,但也彻底暴露了自己,尤其是暴露了王也这位“法则级”存在的存在。
这根本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加危险、更加不确定的未来的开始。帝国的主力究竟有多强大?他们得知侦察分队全军覆没和王也的存在后,会作何反应?是派遣更强大的舰队前来报复和探究,还是因为忌惮而暂时采取观望?
巨大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山峦,压在每一位知晓内情的地球高层心头。胜利的喜悦早已被这冰冷的情报冲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紧迫感。
他们赢得了一场战役,却可能惊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地球文明,必须利用这宝贵的、用鲜血换来的喘息时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发展、武装、团结起来,以应对那悬于星空之上的、不知何时会降临的、真正意义上的灭顶之灾。
情报的解密,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胜利后的些许浮躁,将最残酷的宇宙生存法则,血淋淋地展现在了所有地球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