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招待以热食,参观了初步建立的市集,甚至观摩了汉军的小型操演。
明汉王国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马嘶鸣,铁甲闪耀,令各部落心生敬畏。
他们还提出了看似“公平”的交易条件,他们愿意与各部落进行贸易,提供粮食、布匹、铁器等必需品,换取部落的皮毛、矿石等资源。
尽管交易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汉人手中,但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对于物资匮乏的部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意识到,与汉人合作,或许比对抗更有利可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动摇。他们开始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归附汉帝国。
这些部落的首领们手持汉军颁发的符节,这些符节或是木制,或是骨制,上面刻有部落的名称和归顺的日期,象征着他们与汉帝国之间的新关系。他们承诺遵守汉帝国的法律,不再相互攻伐,维护边疆的和平。
同时,明汉的商队和宣化吏也获得了自由通行的权利,这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也加强了汉帝国与边疆部落之间的联系。
然而,并非所有部落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明汉王国的统治。一些位于更加偏远地区的部落,或是那些自恃勇猛、武力强大的部落,仍然保持着观望态度,甚至对王国抱有敌意。
他们担心一旦归附,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将会受到限制,担心汉人会逐渐侵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尽管如此,对于明汉王国来说,他们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他们成功打通了主要的贸易通道,确保了物资的流通和边疆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臣属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括了归附的部落,还包括了那些与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部落。
通过这些部落,明汉王国能够有效地瓦解任何可能的大规模联合抵抗,确保了边疆的长期和平与稳定。这一切,都为王国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息通过往来穿梭的“铁牛”船队和信使,源源不断传回新常山。
赵广看着史柱和张任发回的详细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成公英道:“军师,看来这‘刚柔并济,归化同化’之策,初见成效了。”
成公英含笑点头:“世子,此乃万里长征第一步。然根基已奠,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归化之网,织得更密,更牢。需移民实边,需广兴教化,需引种神州作物,需探明更多资源……任重而道远啊。”
“无妨。”赵广望向西方,目光坚定,“既有此始,何惧道远?传令史柱、张任,巩固现有成果,继续向西、向南探察。”
“同时,命蒋琬先生,着手规划向内陆盆地移民之事。我要让这明洲内陆,处处闻汉音,遍地是汉田!”
归化的种子,已然在红石部落的废墟上,在众多忐忑归附的部落心中,悄然种下。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的力量去浇灌。
但毫无疑问,汉文明向明洲腹地的渗透与改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