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文教兴邦(2 / 2)

在村头的学堂里,十几个汉夷孩童正在朗读《急就篇》。年轻的教员是个落魄士子,三年前随船队来到唐洲。

“学生们进步很快。”教员自豪地展示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土着孩子,记忆力极好,有的已能背诵《孝经》。”

曹植随手翻看作业本,见一个土着孩子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我父汉人,我母印加,我乃唐汉子民。”他不禁动容。

离开村落时已近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田野里归家的农夫唱着杂糅了汉语和土语词汇的山歌。曹植驻马远眺,对随行的刘晔感叹道:

“去岁此时,我等尚在海上漂泊。今日见此景象,方知华夏文明之生命力。”

刘晔点头:“臣观此地汉夷交融之势,忽有所悟。或许千百年后,这将是一个既承汉统、又具唐洲特色的崭新文明。”

然而,文明的融合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七日后,镇夷关急报:因一起土地纠纷,汉人移民与土着部落发生械斗,死伤三十余人。当地官员处置不当,引发土着大规模聚集抗议。

曹植闻报,立即命曹仁前往处置,并带上钟繇同行。

曹仁到达后,并未立即镇压,而是先搭建祭坛,按土着礼仪祭祀山神,然后召集双方长老,公开审理。

调查发现,纠纷源于沟通不畅:汉人按照地契开垦“荒地”,殊不知那是土着轮耕的休耕地。而土着也不理解汉人“土地私有”的概念。

曹仁最终判决:汉人赔偿土着损失,但土着需承认地契效力;争议土地改为公私共用,汉人耕种时,土着可继续采集草药、举行祭祀。

这个充满智慧的判决平息了风波。钟繇趁机编撰《汉夷和睦条约》,用双语刻在石碑上,立在镇夷关前。

消息传回,曹植对众臣道:“治国如烹小鲜,既要有汉家的规矩,也要尊重土着的传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秋收时节,建安城的太仓堆满了金黄的玉米,银库里的金锭与日俱增。最让曹植欣慰的是,各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汉语,开始学习更深的经典。

八月十五,唐汉王国举行了立国后的第一个中秋佳节。建安城张灯结彩,汉人与土着共同赏月、祭祖、分享月饼。曹植在新建的望楼设宴,与民同乐。

酒至半酣,他凭栏远望,但见城中灯火通明,不同族裔的百姓摩肩接踵,各种语言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远山如黛,新月如银,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已然成为了数万人的家园。

钟繇即席赋诗:“越海开新境,融夷立汉基。文明如水势,东去不复西。”

曹植击节赞叹,举杯对众臣道:“愿我唐汉,文明永续,社稷长存!”

满座皆起,山呼千岁。

而在建安城外的驿道上,信使正策马飞奔,带来南方的最新消息:徐晃的探险队已经找到了通往太平洋沿岸的新路线,一片更加广袤的天地,正在向他们招手。

唐汉王国的车轮,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