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王国治政(2 / 2)

“看他。”法正轻声道,“这就是未来的模样。”

李儒在暗处记录着每个学者的言行。当他发现某个波斯祆教徒偷偷翻译《孙子兵法》时,并未阻止,只是将译本抄送格物院——那里正在编纂《万国兵要》。

天启三十八年春,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运河通航。竣工典礼上,周不疑却缺席了。他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看阳光穿过新镶嵌的琉璃窗——上面用彩色玻璃拼出《道德经》章句。

“道可道,非常道”的汉文与希腊文注释交织,投在查士丁尼皇帝的紫袍石像上。前来观礼的阿拉伯使节沉默良久,最终在留言簿上写下:“智慧之殿应向所有追寻真理者敞开。”

当晚,周不疑在旧皇宫召开万国商会。威尼斯人用玻璃换走景德镇瓷器,阿拉伯人用医药典籍交换造纸术,犹太商人则促成了第一笔跨国信贷——借款方是正在明洲抗敌的赵广。

盛夏,一支伤痕累累的船队驶入金角湾。他们是刘渊派回的使者,带来北大西洋的惊人见闻。

“维京人只是前锋。”使者呈上缴获的图腾,“真正的威胁来自更西方的内陆,那里有数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已开始使用马匹与铜器。”

随船运回的还有三具覆盖羽毛的铠甲,以及用玉米芯编制的史书——上面记载着某个“羽蛇神”带领族群跨越冰峡的传说。

“明洲的仗,比想象中更难打。”刘渊在信中说,“赵广世子需要更多火器与船只。”

周不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立碑,碑文用汉、希腊、阿拉伯三种文字镌刻:

“东来紫气漫欧罗巴,西去云帆接美利坚。自此以往,俱是汉家日月。”

落成典礼上,他当众焚烧了西征时的铠甲,将灰烬撒入海峡。混血学子们用新谱的《破阵乐》送别旧时代,曲调里融入了拜占庭的圣咏与草原的长调。

信鸽带着最后的改革方案飞向洛阳:

《商洲行省建制疏》

《万民通婚令》

暮色中,周不疑独自登上灯塔。西方,明洲的战火还在燃烧;东方,故土的稻花应已飘香。

他抚摸着斑驳的栏杆,忽然想起王韧送行时的话:“记住,最好的征服,是让被征服者以身为汉民为荣。”

海峡对岸,新下水的飞剪船正在升起风帆。这艘融合了汉式舵楼与欧式帆装的新船,将要横渡大西洋,把商洲的熔炉之火带向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