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征服半岛(2 / 2)

随着战争的胜利,周边的部落意识到了唐汉的强大,纷纷前来示好。

科尔多瓦学者献出译成拉丁文的《周髀算经》,卡斯提亚骑士争相购买汉式马镫,连格拉纳达的摩尔宫廷都派来使者,用《古兰经》换走《易经》抄本。

这日金城郡府库前出现奇景:犹太银匠将太极图铸入烛台,吉普赛占卜师用蓍草替代塔罗牌。

当随军医师演示拔火罐时,有个柏柏尔巫医突然解袍——他背上灼烧的部落印记,竟与穴位图完全吻合。

周不疑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设译馆,开馆当日便收到了五种语言的《礼记》注疏。

秋分前后,格物院的巧思再现光华。为应对干旱,工匠建成“龙骨翻车”——以驴力驱动的连环水车,可将深井之水提至三十丈高地。

更妙的是“鸣沙弩”,箭矢掠过沙丘时发出的嗡鸣能扰乱敌马,柏柏尔人称其为“沙漠魔鬼”。

随着季节的更迭,天气逐渐转冷,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危机。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北非的骑兵队伍与海盗联手,他们驾驶着快速的帆船,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悄无声息地逼近。他们的行动隐秘而迅速,仿佛幽灵一般在海面上穿梭。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汉军的烽燧台突然燃起了神秘的绿色火焰。这绿色的光芒在夜空中显得格外诡异,它是由特殊的燃料点燃的,这种燃料中混合了铜粉。

铜粉在火焰中燃烧时,产生了这种不同寻常的颜色,使得烽火在百里之外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夜空中的信号灯,向远方传递着紧急的信息。

烽燧台的守卫们紧张地注视着海面,他们知道,这绿色的火焰不仅仅是一个警告,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敌人的威慑。他们迅速地准备好了弓箭和滚石,随时准备迎战可能的登陆敌人。

与此同时,汉军的将领们也在紧张地部署着防御策略,调动着士兵们前往可能的登陆点进行防御。由于他们提前做好了准备,经过一番苦战,最终解决了危机。

天启二十八年元日,直布罗陀海峡首次结冰。汉军与归顺部落举行冰上庆典,赛骆驼的蹄声震碎薄冰。当周不疑将葡萄酒洒入冰洞祭祀海神,浮冰突然裂成如意形状——原是格物院预先雕刻的冰爆术。

到了三月暮春时节,萨拉戈萨的抵抗力量终于在汉军的猛烈攻势下彻底瓦解。残存的士兵们四散逃亡,他们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步伐,向着庇里牛斯山脉深处的隐蔽之地逃窜。

杨春率领大军追击溃军,忽然他激动地指着远处的雪坡,兴奋地说:“看!那雪坡的形状,像不像我们祁连山北麓的月牙泉?”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那雪坡在阳光的映照下,确实勾勒出了一道弯弯的弧线,宛如月牙泉那般美丽而神秘。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托莱多城堡,周不疑正忙于刻石纪功,记录下他们这一路走来的辉煌战绩。

正当他全神贯注于石刻之时,一只信天翁意外地飞临城堡上空,它盘旋着,最终缓缓降落,带来了远方的消息。

信筒中装着的,是从遥远的东方泉州驶来的商船的信件。这些商船满载着珍贵的货物——江南地区的桑苗,它们将被运往伊比利亚半岛,尝试在那里进行种植,以期开拓新的丝绸生产地。

这封信不仅带来了家乡的消息,也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周不疑知道,这些桑苗的种植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与东方的贸易往来,甚至可能改变伊比利亚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格局。

他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了期待。在托莱多城堡的石壁上,他刻下了这些桑苗的使命,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