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消息迅速在各国间传开,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紧接着,一个由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组成的二十万联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安条克城进发。安条克,这座位于叙利亚的古城,此刻仿佛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然而,就在联军士气高涨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一种可怕的瘟疫开始在汉军中蔓延,导致士兵们纷纷病倒,病倒的人数竟达到了三成之多。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汉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整个军队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周不疑赎回的波斯名将阿尔达旺站了出来,他献上了一条秘策。
阿尔达旺指出,联军的粮道必须经过奇里乞亚关口,而那个地方在九月时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常常会引发山火。
他建议利用这一自然现象,通过巧妙的安排,制造一场山火来切断联军的补给线,从而削弱联军的战斗力。
阿尔达旺的计策得到了汉军统帅的重视。他们开始秘密地准备,收集了大量易燃物质,并在奇里乞亚关口的山林中布置了多个火点。他们还精心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士兵,负责在适当的时机点燃这些火点。一切准备就绪后,只待九月来临,山火自然会成为汉军手中的一张王牌。
与此同时,汉军也在内部采取了紧急措施,以控制瘟疫的蔓延。他们隔离了病患,加强了卫生管理,并且对士兵们进行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汉军上下一心,誓要克服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九月终于到来,正如阿尔达旺所料,奇里乞亚关口的山林中开始频繁地发生山火。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火墙。联军的粮道被彻底切断,士兵们陷入了恐慌和饥饿之中。
而汉军则趁此机会,发起了反击,最终成功地击退了联军,保住了安条克城。阿尔达旺的秘策,成为了这场战争中决定性的转折点。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深秋,在凛冽的寒风中,法正派的死士们如同幽灵一般潜入了峡谷。他们悄无声息地在峡谷的岩石缝隙中预埋了火药和油罐,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在最佳时机引发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峡谷的宁静被这些不速之客打破,但表面上却依旧保持着它原有的样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当联军主力浩浩荡荡地通过峡谷时,死士们在远处的山头发出了信号。瞬间,峡谷中的火药与油罐同时引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峡谷变成了一片火海。
联军士兵们惊慌失措,战马嘶鸣,原本整齐的队伍在火海中四散奔逃,陷入了混乱。
与此同时,刘渊的铁骑如同雷霆万钧之势,从峡谷的另一端突击联军大营。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轻易地撕开了联军的防线,直奔查士丁尼的黄金战车而去。
在一片混乱之中,查士丁尼的黄金战车被刘渊的铁骑缴获,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战利品。
然而,在这紧张的战事背后,周不疑却无喜色。他深知,尽管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瘟疫的蔓延却是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军医们正焦急地禀报,瘟疫仍在扩散,情况不容乐观。
深夜,周不疑亲自巡营,他看见那些高烧不退的士卒在梦中仍喊着“回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同情。他突然对随军文士说:“记下:凡病卒,抚恤加倍,子嗣免赋三世。”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给予那些因战争而受苦的士兵及其家庭一些安慰和补偿。周不疑深知,战争的创伤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个士兵和他们的家庭。”
在深秋的最后几天,和谈的氛围笼罩着塔尔苏斯这座古老的城市。树叶已经染上了金黄与深红,秋风中带着一透骨的凉意,仿佛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变革。
拜占庭帝国的使者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步入了这座城市的议事厅,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谈判将会异常艰难。
正当拜占庭使者准备提出割让领土的要求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议事厅内的宁静。
一名信使匆匆进入,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汉军的一支偏师已经成功攻克了耶路撒冷。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耶路撒冷的失守意味着拜占庭在东方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而这个缺口可能会导致整个战局的转变。
与此同时,波斯帝国的使者们原本就对和谈持有怀疑态度,他们对拜占庭的提议并不满意。正当他们准备愤然离席,表达对拜占庭割地要求的不满时,又一份战报被送到了议事厅。
波斯使者们停下了脚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虑。战报上写着,由阿尔达旺说动的阿拉伯部落已经行动起来,他们切断了波斯军队的退路。
这个消息让波斯使者们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拜占庭的威胁,还有来自内部的背叛和外部的夹击。
塔尔苏斯的和谈就这样在紧张和不安中被接连而来的战报所打断。各方使者开始意识到,这场和谈已经不再单纯是领土和权力的争夺,而是关乎各自帝国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方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和策略,而塔尔苏斯的秋天,也注定不会平静。
周不疑轻抚案上地球仪,突然问:“诸位可知此物出处?”不待回答他自答,“这是陛下用南海珍珠、西域玉石所制。天下之大,岂是刀兵能尽?”
三日后,《塔尔苏斯和约》签订。汉军获得小亚细亚全境,波斯退出美索不达米亚,拜占庭保留叙利亚沿海。签约时发生插曲:阿尔达旺与旧主波斯将军相遇,竟用汉语互骂“蛮夷”。
天启十九年第一场雪落下时,周不疑在托罗斯山口立碑。碑文用汉梵希三语镌刻,最后一句是:“自此西去,皆汉家商道。”
雪幕深处,隐约可见威尼斯商队的驼铃惊起群鸟。那些鸟儿振翅飞向地中海方向,仿佛急着向欧罗巴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