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将领也摩拳擦掌,认为这是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
但徐庶再次力排众议:“大王,不可!此乃饮鸩止渴!”
他分析道:“其一,约拿塔弱势,其承诺能否兑现存疑,即便登基,亦可能反悔。”
“其二,我军若直接介入,便是与伊扎纳及其支持者彻底为敌,即便助约拿塔成功,我汉军亦将成为阿克苏姆民族主义者之公敌,仇恨深种,非长久之道。”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帝国西洋战略正值关键,我国兵力、资源若陷入南方战事,恐耽误陛下(王韧)西进大计!”
徐庶提出了替代方案:“可对约拿塔示好,给予有限的、非直接的支援,如暗中提供一些淘汰的军械、粮食,或允许其招募边境‘义从’,甚至可派少量‘顾问’指导。”
“让其与伊扎纳继续互相消耗。待其两败俱伤,或一方呈现绝对优势时,我再以调停者或最终裁决者的身份介入,可获最大利益,且代价最小。”
刘备再次面临艰难抉择。直接介入诱惑巨大,但风险同样惊人;徐庶的策略更为稳妥,但见效慢,且存在变数。
就在他权衡之际,来自神州帝国的旨意再次抵达。
皇帝王韧对甘宁在西洋的进展和发现“加纳黄金国”大为赞赏,要求炎汉王国务必保障“新洛阳”与帝国本土的海路畅通,并尽可能提供支援。
旨意中虽未明确反对介入阿克苏姆事务,但强调“西洋之事,乃当前重中之重,各封国需协同尽力,勿使旁骛”。
帝国的态度,让刘备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他最终采纳了徐庶的提议。他接见了约拿塔的使者,接受了礼物,表示“同情”约拿塔的遭遇,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一些“非军事”物资,并开放边境市场,允许约拿塔用黄金购买粮食和普通铁器。但明确拒绝直接出兵。
使者虽有些失望,但能得到北方强邻的有限支持,已是雪中送炭,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炎汉王国再次以精妙的平衡术,应对着南方的乱局。一边是向东寻找新的出海口,一边是对南邻内乱采取“离岸平衡”策略。王国的外交手段,愈发成熟老练。
而此时,--在西征舰队,甘宁决定亲自前往“加纳”王国,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外交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