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税收体系,推行“租庸调制”的变体,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减轻贫民负担,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在文化教育上,仿照帝国科举取士在太学和各郡官学的基础上,试行定期考核选拔制度,择优录用通晓汉文化的本地贵族子弟和汉人移民中的才俊进入基层官僚体系,打破完全依赖血统和军功的旧例。
把道观网络化,鼓励道教在各县、乡建立道观,将其作为传播汉文化、推行教化的基层节点。道士往往兼任医官和启蒙教师,影响力深入民间。
在民族融合方面,炎汉鼓励不同种族和部落之间通婚: 颁布法令,鼓励汉人士兵、移民与归附的本地女子通婚,并给予一定的赋税优惠,加速血缘和文化融合。
重新进行土地分配,将无主荒地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优先分配给忠诚的归附部落民和汉移民混居的村庄,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些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旧有势力的抵触和基层执行的困难。
但在刘备的威望影响和徐庶的精心筹划下,总体上在稳步推进。
这使得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水利设施完善,农田阡陌纵横,新兴的城镇集市繁荣,汉话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在南疆塞一线,自从那场弯月谷之战结束后,这片土地似乎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相对平静期。
张飞,作为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他严格执行着主公的防御策略,不再主动发起挑衅,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然而,张飞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和平只是暂时的,战争的阴云随时可能再次笼罩这片土地。
因此,他日夜不休地操练兵马,让士兵们时刻保持最佳的战斗状态。他亲自监督城防的加固工作,将南疆塞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仿佛铜墙铁壁一般,任何敌人都难以攻破。
与此同时,张飞还派出了一支支精锐的斥候队伍,他们如同幽灵一般渗透到敌方的领地,进行侦查和监视。
这些斥候们不畏艰险,深入阿克苏姆边境,将敌军的兵力调动、部落动向等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回王都,为刘备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情报支持。
在阿克苏姆方面,卡莱布国王似乎将他的注意力和国力转向了南方的阿拉伯半岛和红海贸易。
他似乎对北方的汉人采取了一种守势,不再积极地向北扩张,而是专注于巩固和扩大南方的贸易网络。
然而,徐庶派出的细作们传回的信息却揭示了阿克苏姆内部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平静。
关于王位继承人的争论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总督开始表现出离心倾向,他们对卡莱布国王的统治产生了质疑,甚至暗中谋划着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暗流涌动的迹象表明,南线的平静或许只是更大风暴前的酝酿,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潜藏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帝国舰队已扬帆西去,王国内政正深耕不辍。炎汉王国在经历了初期的征战与开拓后,进入了一个夯实基础、积蓄力量的新阶段。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片大陆的最终归属,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