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晓棠去了陈家村小学。学校是新盖的,红砖墙,玻璃窗,操场上飘着五星红旗。小柱子穿着中山装,戴着红领巾,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现在是村里的代课老师。看见晓棠来,他赶紧让孩子们自习,跑了出来:“晓棠姐!你可算来了!孩子们都等着听你讲古墓的故事呢!”
晓棠跟着他走进教室,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睁着大眼睛问:“老师,你真的见过古墓吗?里面真的有会治病的艾吗?”晓棠坐在讲台上,拿出笔记本,翻开里面的古墓图:“我当年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东河沟挖水渠,发现了一座古墓,里面有个叫吴氏的阿姨,她知道薄荷艾能治痒,就把艾陪葬在墓里,提醒后人……”
她给孩子们讲地衣孢子的故事,讲李伯怎么用薄荷艾治病,讲大家一起种艾守古墓的事。孩子们听得入迷,有的拿出小本子记,有的举手问:“老师,我们现在种艾,是不是也在帮吴氏阿姨呀?”晓棠笑着点头:“对呀,你们种艾,就是在把吴氏阿姨的善意传下去。”
离开小学前,小柱子把孩子们的笔记递给晓棠,上面画满了古墓和薄荷艾,还有歪歪扭扭的字:“我要守着艾,守着古墓。”晓棠摸着这些笔记,心里暖暖的——青溪的故事,终于传到了下一代。
第三幕
十月的青溪,天高气爽,东河沟的麦田一片金黄,薄荷艾也到了采收的季节。晓棠、陈杏、小柱子带着村里的孩子和小学的学生,提着竹篮,去东河沟种艾。
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有的拿着小铲子,有的提着水壶,小柱子教他们怎么挖坑:“坑要挖得浅一点,艾苗的根不能埋太深,不然长不好。”晓棠蹲下来,帮一个小女孩把艾苗放进坑里,用手培土:“种完要浇点水,记住了吗?”小女孩点点头,认真地浇水,像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事。
陈杏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笑着对晓棠说:“现在村里种了五十多亩艾,明年还要扩大,准备办个艾制品厂,做艾绳、艾香囊,让更多人知道青溪的‘吴艾’。”晓棠看着眼前的艾田,风吹过,一片翠绿,心里想:“吴氏当年肯定没想到,她留下的艾,能帮着青溪人过日子。”
种完艾,晓棠去了原来的知青点——现在改成了公社文化站。门口的土坯房刷成了白色,墙上挂着“青溪民俗展示”的牌子,里面摆着当年知青用的农具、晓棠的旧笔记本复印件、薄荷艾标本,还有赵小磊从上海寄来的信。
“这是赵小磊去年寄来的,”文化站的管理员指着墙上的信,“他说在上海也种了艾,跟学生讲青溪的故事,还说以后要带学生来青溪看看。”晓棠走近看,信上的字还是当年的潦草字迹:“晓棠,青溪的艾还在吗?我跟我儿子说,当年我在青溪,跟你一起挖过古墓,种过艾……”
晓棠摸着信,突然觉得,不管走多远,不管过多少年,那些跟青溪有关的人和事,都不会消失。就像这艾,种在土里,就能生根发芽,长出血脉。
晚上,晓棠在新笔记本上写下:“1978年秋,我回到青溪。爱还在,人还在,理还在。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比如爱,比如故事,比如一代代传下去的善意。”
窗外的月光落在书桌上,桌上的薄荷艾标本飘着淡淡的香。晓棠抬头看向窗外,东河沟的方向一片安静,她知道,那里的艾还在生长,那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她,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土地。
(第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