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骨香散 > 第6章 骨上疑痕

第6章 骨上疑痕(1 / 2)

第一幕

麻袋棚子投下的阴影里,浮尘在漏进来的阳光里打转。老秦蹲在土台边,把松鼠毛刷换成了更细的狼毫笔——这是他贴身带的宝贝,专用来清理骨缝里的细土。他捏着笔杆,指尖微微用力,顺着刚露出来的腰椎骨往下扫。

“慢着,这儿不对劲。”老秦的笔突然停在第三节腰椎处。

李不易赶紧凑过去,眼睛瞪得溜圆——那节腰椎骨上,赫然陷着个不规则的深窝,窝口边缘粗糙,像被什么带棱角的东西硬生生压出来的,深窝里还卡着点暗红色的土,不知道是血渍氧化后的痕迹,还是早年的铁锈。

“是旧伤?”李不易小声问,伸手想去碰,又被老秦拦住。

老秦掏出放大镜,几乎贴到骨头上看:“你看这边缘,没有新鲜的碎骨茬,也没有愈合的骨痂——不是生前刚受的伤,是埋进土之前就有的,而且已经定型了。”他用狼毫笔轻轻拨了拨深窝里的土,土块碎成粉末,没露出任何异物,“要是被重物砸的,边缘会更碎,甚至会裂成几块;但这窝是凹陷进去的,更像……长期被什么东西压着,把骨头压变形了。”

“长期压着?”李不易皱起眉,脑子里闪过之前想到的“驿卒”,“会不会是驿卒背的驿包?常年背着沉东西,腰椎被压出窝了?”

老秦摇了摇头,从帆布包里翻出张皱巴巴的纸——是他早年画的宋时驿包复原图,上面标着驿包的尺寸和重量。“你看,宋时的驿包分大小,最重的装粮草,也就三十来斤,背在背上,压力分散在整个后背,不会只压在第三节腰椎上。”他指着图上的背带位置,“而且驿包的背带是宽布做的,接触面积大,就算压,也该是条长痕,不是这种不规则的窝。”

站在旁边的王满仓突然插了句:“俺爷爷以前给地主家扛长工,背粮袋时,总用块木板垫在后背,说是怕压坏骨头。这人会不会没垫木板,直接背硬东西?”

“硬东西?”老秦眼睛亮了亮,“比如带棱角的?像装文书的木盒?或者……兵器?”

李不易赶紧摇头:“要是兵器,比如刀鞘、弓箭,该是长条状的压痕,不是这种不规则的窝。而且驿卒送文书,木盒轻得很,压不出这么深的印子。”

老秦没说话,又看向那节腰椎——深窝的形状有点像半个拳头,边缘歪歪扭扭的,像是压上去的东西表面不平整。他突然想起什么,抬头问王满仓:“你们这儿,以前有没有人背过那种‘凸出来的东西’?比如背着个铁架子,或者带疙瘩的木箱?”

王满仓想了想,摇着头说:“没见过。俺们种地的,背的不是麻袋就是竹筐,都是软的,哪有背铁架子的?”

老秦叹了口气,把放大镜收起来:“这凹陷是个关键,要是解不开,就没法确定他的职业。先记下来,继续清其他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到配套的痕迹。”

李不易赶紧翻开笔记本,在“脊椎特征”那栏写下:“第三节腰椎见不规则凹陷,边缘粗糙,无碎骨,疑为长期受压所致,压物不明。”写完,他抬头看向土台——还有骨盆和脚骨没清出来,说不定那里藏着更多线索。

第二幕

日头爬到头顶时,棚子里的温度渐渐高了,风从麻袋的缝隙里钻进来,带着黄土的燥热。老秦让社员去村里打了桶井水,倒在陶碗里,几人轮着喝了两口,又继续蹲回土台边。

“先清颅骨的浅沟,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痕迹。”老秦说着,从吉普车里拿来马灯——虽然太阳亮,但马灯的光更集中,能照清骨缝里的细节。他点亮马灯,黄色的光圈罩住颅骨,那道从眉骨到耳后的浅沟,在灯光下看得更清楚了。

“你看这沟的深度,最深处也就半毫米,而且沟底很光滑,像是被什么东西反复磨过。”老秦用狼毫笔顺着沟划了划,笔毛没被卡住,“要是天生的,沟底该是粗糙的,跟其他骨面一样;但这太光滑了,肯定是后天磨的。”

“磨的?用啥磨?”李不易凑过来,看着那道细沟,“总不能是自己拿石头磨的吧?”

“说不定是戴的饰品。”老秦突然说,“宋时有些异族,会在头上戴金属饰品,比如额带、发冠,上面有凸起的边,长期戴着,就会在颅骨上磨出沟。”他指了指浅沟的起点,“你看,从眉骨开始,刚好是额带能遮住的地方,要是额带上有根细金属条,常年摩擦,就会磨出这样的沟。”

李不易眼睛亮了:“您是说,他可能是异族?比如之前想到的党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