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录像显示,在几次“意外”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外人潜入或乐手之间的异常互动。定音鼓鼓皮破裂和琴弦崩断的过程非常突然,仿佛一瞬间承受了过大的压力。琴弓断裂的瞬间,陈默的动作虽然有力,但并未超出正常演奏范畴。
“物理层面……”江雨沉吟着,“有没有可能,是某种特定的声波频率,在乐曲演奏到某个特定段落时被激发,与乐器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导致了损坏?同时,这种频率也可能被人耳捕捉,被大脑解读为‘叹息声’?”
这个想法很大胆。如果成立,那就意味着凶手是一个极其了解声学、乐器构造和《深渊回响》这首曲子的人,并且能够精确地利用演奏过程来制造“意外”。
调查方向立刻转向了声学专家和乐器制造/维修领域。同时,对乐团内部的排查也在加紧。侦查员发现,乐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对演奏《深渊回响》这首争议曲子,乐手们态度不一,有的认为是艺术挑战,有的则私下抱怨曲子“晦气”、“不祥”。尤其是几次“意外”的受害者,林悦和陈默,都曾公开表达过对这首曲子的不适感。
难道是他们自导自演,想借此迫使乐团放弃演出?但动机似乎不够强烈,而且如何解释那声多人听到的“叹息”?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僵局时,对顾怀民生前资料的调查有了发现。顾怀民性格孤僻,几乎没有朋友,但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他与一个名叫沈渊的声学工程师的通信记录。两人曾就“声音与情感的直接共振”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探讨。而在顾怀民去世后,沈渊似乎也销声匿迹了。
沈渊!这个名字立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进一步调查发现,沈渊曾在国外一家知名的声学实验室工作,专攻高频声波和共振理论,后因涉及一项有伦理争议的“非致命性声波武器”研究而被解雇,此后行踪成谜。有线索显示,他近期可能已经秘密回国。
一个精通声学、曾研究声波武器、与作曲家顾怀民关系密切的声学工程师……他的嫌疑急剧上升!
警方开始全力追查沈渊的下落。技术侦查发现,他使用加密网络在暗网上活跃,似乎在搜集关于交响乐团和《深渊回响》演出的信息。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他的网络活动记录中,发现了关于“结构性共振疲劳”、“特定频率下材料极限”等专业搜索记录,与乐器损坏的特征高度吻合!
目标锁定!
警方判断,沈渊很可能就潜伏在滨海市,甚至可能就在交响乐团附近,利用某种设备,在乐团排练到特定段落时,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制造“意外”,试图阻止《深渊回响》的演出。他的动机不明,可能与他对顾怀民的某种执念,或者对他自己声学理论的偏执实践有关。
必须尽快找到他,否则下一个“意外”,可能就不只是损坏乐器那么简单了!
一张针对沈渊的抓捕网,在交响乐团周边和可能的藏身点悄然撒开。警方配备了特殊的声波探测设备,试图捕捉那可能存在的、杀人的“叹息”。
而乐团的下一次全员排练,就定在明天晚上。空气中,仿佛已经弥漫起无形杀机的前奏。那来自《深渊回响》乐谱中的诡异音符,与现实中潜在的声波陷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令人心悸的、未奏响的死亡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