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1 / 2)

方府。

礼部侍郎方道然身着家常的藏青色直裰,并未戴冠,只束着逍遥巾,正襟危坐于主位的黄花梨木官帽椅上。

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瘦,三缕长须修剪得齐整,眉眼间带着长期居于清要职位养成的威严。

方道然此刻正捧着一卷书,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考量下首坐着的门生梅谭,以及侍立在梅谭身侧的秀气公子。

梅谭三十五岁才进入翰林院,倒也不算太晚,属于方道然众多门生弟子中,最看好的一个。

几乎没有污点,只是……方道然略微皱眉,听闻他这门生给其独子订下了门指腹为婚的亲事。

而女方家里,竟是商贾之流,这让方道然颇为震惊和失望。

在他看来简直就是自断子孙前程!

梅谭今年三十有五,不久前才进京,牵任到了翰林院,任翰林院编修。

这可是个好地方。

翰林院职能高度集中于文化管控与人才储备,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

是培育阁臣的摇篮。

基本上入阁的大臣都是从此处镀金出去的。

梅谭穿着崭新的翰林院编修青袍,官帽置于一旁,他身侧侍立的,是他年方十四的独子梅初汐。

这少年生得眉目清秀,皮肤白皙,一身月白竹叶纹的绸衫更衬得他气质文弱。

此刻梅初汐正微微垂首,双手恭谨地交叠在身前,一副标准的名门佳公子,谦逊好学生的模样。

“恩师今日气色极佳,想来是前日陛下于经筵上问对,恩师引经据典,深合圣心,故精神愈发明烁了。”梅谭笑着开口道。

方道然闻言,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算是回应,将手中的书卷轻轻放在一旁的矮几上淡然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而已。文耀,你在翰林院也有些时日了,观政之余于时务有何见解?为师审查书刊,又怎么看待。”

这便是考校了。

梅谭精神一振,知道今日带儿子前来请益,恩师必有垂询。

他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答道:

“回恩师,学生观近日朝野风气,陛下意中兴,外击北疆,内修政理,此乃盛世之基。

然,学生以为,文教更是我朝根本。如今市井之间各类杂书泛滥,尤其是一些所谓江湖传奇,才子佳人话本。

内容荒诞不经,夹杂淫词艳曲,于人心世道,危害匪浅。

长此以往,只怕圣贤之道不彰,淳朴之风日下。”

这番话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才说出口,梅谭深知老师作为礼部侍郎的职分所在,也投合了其作为理学大家的心思。

方道然目光中流露出几分赞许:“哦?你能见于此,也不枉费为师亲自教导一番了,接着说。”

马屁拍到马屁股上了,梅谭底气更足,声音略略提高:“学生以为礼部职在教化,正人心,厚风俗,乃第一要务。

翰林院为清贵之地,储备栋梁,更有引导士林风向,规范文教之责。

学生不才,愿追随恩师于此等事关风教之事上略尽绵薄之力。”

方道然端起茶杯不喝,摩挲其边缘:“文耀,你可知此事说来容易,行之却难。

京城书铺林立,背后关系盘根错节,若要整顿,需寻一契机,更要选一合适的典范。”

梅谭心领神会,立刻接道:“恩师明鉴。寻常书商,惩处了也无甚声息,难以起到震慑之效。

若要立威,则需选择个足够分量,却又于此道牵扯颇深,能得到朝中支持,易于拿捏把柄的对象。”

他顿了顿,兴奋地前倾身体看向方道然:“所以恩师就选了南安郡王霍元,霍元名下便有数家书铺,专营此类江湖杂书,内容颇为不堪。”

“没错。”方道然脸上露出讥笑:

“此子乃异姓王之后,虽说圣眷颇隆,但性情骄纵,好武恶文。

以其身份更应以身作则,为勋戚表率,如今反而刊印售卖此等惑乱学子,乱风气之物,实属不该。”

他这话等于是为此事定了性。

不是我们文官找茬。

而是你霍元身为郡王不自爱。

我们是在帮你纠正错误,维护皇家和勋贵的体面。

梅谭心中大定,本来担心得罪南安郡王,但有恩师这位礼部侍郎带头,他只管往前冲就是。

刚入翰林院就能为政绩添一笔色彩,求之不及,他连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