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花边(7)(2 / 2)

说起来都姓李。

八百年前说不定都是一家哩。

李洵压根没有生气。

在朝廷喷他口水的多如牛毛,李守中没告老归田之前,就属他蹦的最高,口水最多。

现在不是好好活着么?

可见他忠顺王是多么宽厚仁慈。

“本王为何要怪?”

李洵笑呵呵的,一脸大度。

“老师教训弟子天经地义,虽然方式特别了点。”

凑得元春更近,几乎贴着她的耳垂。

“再说了,要不是他当年追着本王念那些之乎者也,锻炼了本王的体能,

现在哪有力气左右开弓抱得你们这样的美人儿入怀?” 在元春粉嫩的脸颊上大口亲下,胭脂粉都亲掉了。

“王爷!” 元春羞得满脸通红,煮熟的虾子般,慌忙用手去挡,却又被李洵捉住手腕。

她心如鹿撞,哪里还记得什么李大人,宝玉,满脑子都是李洵亲密的行为。

她名义上是李洵未来的侧妃没错。

可这动手动脚的亲昵,实在让她又羞又慌。

秦可卿在一旁看着,抿嘴浅笑,适时地递上点心,化解这暧昧的尴尬。

李洵看着元春羞红的脸松开手,依旧揽着她的腰,正色道:

“好了,不必再忧心。李守中本王了解,他就是个老学究犟驴脾气。

让他闹,让他骂,本王倒要看看,他能骂出什么新花样来!

骂累了自然就消停了,本王念着昔日师恩不会把他怎么样的。

至于荣国府那边更不会迁怒。”

李洵这番话似给元春吃下定心丸,比什么都管用。

她轻轻嗯了一声,顺从地靠在李洵肩头,这个看似霸道混账的王爷,就是她后半生的依靠了。

与此同时。

忠顺王府大门口。

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穿着儒生长衫的老者在亲王府门前忙活。

正是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

李守中在王府门前的青石板上,铺了一床被褥,旁边还支了个简陋的小竹棚能遮阳蔽日。

他就那么盘膝坐在褥子上,腰板挺得笔直,面前摊开一本《论语》,旁边放着一壶清茶。

一群显然是李氏族人或门生的年轻人,正围着他苦口婆心地劝:

“恩师,您这是何苦啊,快起来吧!王府重地岂容如此,何况还是那位…不好明说的亲王。”

“守中公!忠顺王爷行事一惯古怪,仔细惹祸上身。”

“大伯您快跟我回家去吧,大姐姐是荣国府的媳妇,她的姑子元春马上要出阁嫁进忠顺王府。

您这样让贾府如何自处啊!您不为堂姐想,也念顾一下外孙子兰哥儿,莫毁那孩子前途啊……”

贾府派来的贾琏,急得满头大汗:“是啊李大人,有什么回去好商量,好商量。”

荣国府的人更是快哭了。

昨儿宝玉刚出事,今天这位老姻亲又来堵王爷的门,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李守中却是充耳不闻,双目紧闭如同入定。

直到劝说的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他才猛地睁开眼,直直盯着那紧闭的王府大门。

他清了清嗓子,中气十足又抑扬顿挫的开始喊出酝酿已久的讨逆檄文:

“呜呼!

礼崩乐坏,斯文扫地,老夫李守中蒙圣上恩典曾为国子监祭酒,执掌国学,教化天下,一生所求无非礼义廉耻四字。

竟教出此礼义廉耻一字不沾的学生,尔身为亲王,不思为政以德,反行此巧言令色之卑劣手段!

竟构陷污蔑,罗织罪名,散播流言,毁人清誉,尔可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尔为图私利,置士林清誉,朝廷体面于不顾!

尔乃老夫开蒙学生,老夫当年在宫中,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谆谆教诲。

指望尔能成瑚琏之器,栋梁之材,熟料!熟料啊!老夫一生清名竟毁于尔手。

教出尔这等朽木实乃老夫毕生之耻!老夫愧对圣贤,愧对圣上,愧对天下士林。”

李守中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引经据典,字字诛心。

每一句都引用了圣人经典,骂得文雅又刻骨。

周围劝解的人听得目瞪口呆。

王府门前的侍卫们面面相觑,想笑又不敢笑,想赶又不敢赶。

这到底是王爷的开蒙先生。

王府内。

早有太监将李守中慷慨激昂的骂阵内容,一字不漏报到了正在元春小院享受温香软玉的李洵耳中。

李洵正把玩着元春一缕柔顺的青丝,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把怀里的元春带倒。

“哈哈哈,不愧是本王的开蒙先生!这引经据典、指桑骂槐的功夫,还是那么炉火纯青。”

元春和秦可卿却是吓得花容失色。

元春紧张地抓住李洵的衣袖:

“王爷,李大人他老糊涂了,您千万别…”

“无妨无妨!”

李洵止住笑,摆摆手。

“本王这位先生啊,本王清楚,就是这股子犟驴脾气。

当年在宫里本王把他气得跳脚的时候多了去了,他骂累了自然就消停了。

告诉门口当值的,给李老先生送壶好茶,再送几碟软和的点心过去。

别真把老先生饿着渴着了,他爱住多久住多久,就当给本王这王府门前,添个景儿了。”

侍卫领命而去。

元春和秦可卿都愣住了。

看着李洵浑不在意,甚至有点怀念和欣赏的态度,愈发觉得自家王爷真是难以琢磨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