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孙策退兵(2 / 2)

“你且看他退兵理由,‘南下剿灭山越’?此不过托词。其真实意图,乃是避我朝廷兵锋之锐,转而巩固后方,扫清庐江、丹阳内部障碍,下一步,必是兵锋南指,吞并会稽王朗!”

“待其全据江东六郡,根基稳固,羽翼丰满,届时其志岂在区区剿匪?恐将成为比袁术更难对付的心腹大患!”

魏延闻言,神色一凛,他虽勇猛,于大势却思虑不深,经诸葛亮点破,才觉事态严重:

“先生所虑极是!那孙策、周瑜,皆非池中之物!……如今朝廷首要之敌乃是僭逆的袁术,陛下又亲征汉中,东西两线作战,实在无力南顾。如之奈何?”

诸葛亮无奈摇头:“正是如此。为陛下西征汉中、都督东讨袁术之大计,眼下只能暂且稳住江东,纵知其日后必成大患,亦不得不行此权宜之计。”

“此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只望陛下与都督能速定汉中、淮南,届时再挟大胜之威,或可迫孙策归顺,或可一举平定江南。世事难料,未来如何,殊难逆睹。”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年轻人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无力感。

魏延却信心满满,朗声道:“先生何必过忧!陛下神武,前将军忠勇,朝廷大臣运筹帷幄,区区孙策,纵有江东之地,又何足道哉?待平定北疆,挥师南下,定可一鼓而定!”

诸葛亮闻言,只是默然点头,未再多言。他深知魏延所言是理,但心中那份对未来的隐忧,却难以完全排遣。

毕竟,他终究年轻,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天下棋局,经验尚浅,许多长远之策,一时也难以思虑周全。

与此同时,孙策军大营中,气氛却并非全然顺畅。

孙策与周瑜宣布罢兵南下的决策后,程普、黄盖等一心报仇的老将,果然面露不豫之色,帐中一时有些沉闷。

周瑜心知必须安抚众将,他环视众人,沉声道:“诸公之心,公瑾与伯符岂能不知?凌操将军之仇,不共戴天!然,报仇雪恨,需凭实力,更需时机!”

“如今袁术僭逆,已成天下公敌,朝廷倾力讨伐,我等若此时与之牵扯过深,甚至相助,无异于自寻死路,成为众矢之的!我等亦绝不会助那刘表老儿!与荆州之仇,他日必报!”

“当务之急,是巩固根本!庐江山越屡叛,乃我心腹之患,正好借此机会,彻底剿平,安顿后方!待我扫清内患,全据江东,兵精粮足之时,何愁不能西向复仇?”

“届时,无论是荆州刘表,还是朝廷,皆需看我江东脸色!望诸公以大局为重,暂敛雷霆之怒,助伯符成就霸业,则他日报仇,易如反掌!”

孙策也起身,慨然道:“程公、黄公!策在此立誓,父仇、凌操之仇,一日不敢或忘!然欲报大仇,需先自强!南下平乱,正是为了他日能堂堂正正西向用兵!望诸公助我!”

周瑜的深谋远虑与孙策的诚恳表态,终于说服了众将。程普、黄盖等人虽心有不甘,但也知眼下形势确如周瑜所言,只得抱拳应诺:“末将等遵命!愿随主公扫平山越,巩固基业!”

于是,孙策大军拔寨而起,偃旗息鼓,转而向南,开始了对江东内部势力的整合与征伐。

而诸葛亮与魏延,则带着一份成功的使命报告和一份深藏的忧虑,向北踏上归途,奔赴汝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