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渡海援吴郡(2 / 2)

“丞相,前番陛下已应允温侯吕布献女入宫之事。如今既要调动温侯北上并州,此事是否应一并写入诏令,着其选派妥当之人护送其女西来?也好安其心,示朝廷恩信。”

杨彪抚须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元常所虑周全。如今东征战事正紧,温侯既受命北进,麾下将佐兵马皆需用于征战。若再分兵护送,恐于军务有碍。且其女入京,沿途安全亦需保障。”

他略作思量,有了决断:“这样,诏令中可明言,陛下感念温侯忠心,准其女入宫。”

“然体恤其军务繁重,不必专遣大军护送。可令其于军中擢选一得力偏裨将领,率少量精锐亲兵,护送其女先行至洛阳地界。“

“届时,由驻守华阴的征北将军段煨派兵接应,护送入长安。如此,既全了礼数,亦不误军机。”

“至于所选将领及其所部精锐,待完成护送之责后,不必返回河东,可径直东出函谷,前往汝阴前将军刘备军中报到,听候调遣,以增东征兵力。此一举两得之策,元常以为如何?”

钟繇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丞相此议甚善!既安吕布之心,又增前线之兵,更显朝廷体恤臣下,调度有方。”

接下来,商议到借道徐州、由陈登派遣水军南下支援刘繇的具体人选时,杨彪又想到了一个人选:

“至于联络徐州陈登,协助派遣水军南下之事……老夫想起一人。近日有原徐州别驾东海糜竺如今与京畿为官,屡次向朝廷进献钱粮,充盈内帑,其家乃徐州巨贾,富可敌国,且其弟糜芳原在前将军麾下为都尉,与徐州官场素有往来。若遣其返徐,协助陈登办理此事,必能事半功倍。”

钟繇点头,但随即谨慎提醒:“糜竺献金,其心或诚。然先帝时‘西园卖官’之弊政,殷鉴不远。朝廷赏功酬庸,须有法度,不可因其献财而直接授以官爵,恐损陛下清誉,亦开不良之风。”

杨彪深以为然:“元常所言极是!功是功,过是过,赏是赏,岂可混淆?这样,可在给前将军刘备的谕令中提及。糜竺输粮有功,朝廷已知。”

“今特遣其返徐,协助刺史陈登筹办水军南下事宜。待此事功成,一并叙功封赏。如此,既不违朝廷法度,又可使其尽心办事,亦全了陛下优容商贾、赏罚分明之德政。”

“妙!”钟繇称善,“至于具体执行,糜竺之弟糜芳,本为前将军旧部,现应在刘备军中。可令刘备即以糜芳为使,以其对徐州之熟悉,辅以其兄糜竺之财力人脉,具体经办此事,必能胜任。”

计议已定,钟繇便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将一道道诏令、谕旨仔细斟酌词句,草拟完毕。

杨彪逐一审阅无误后,取出丞相印信,郑重钤印。钟繇亦加盖尚书台印信。

随后,二人携拟定好的诏书返回温室殿,呈请天子刘协最终御览。刘协仔细看过,对杨彪、钟繇的周密安排深感满意,尤其赞赏其对糜竺的处理方式,既用了其力,又守住了朝廷法度底线。

“二卿办事,朕放心。”刘协颔首,取出传国玉玺,在诏书上加盖了天子之印。

印玺落下,象征着国家意志的诏书正式生效。旋即,数名精干信使携带着这些关乎天下棋局的诏令,分别驰往河东、河内、汝阴以及徐州方向。

正当杨彪与钟繇收拾文案,准备告退之际,刘协却并未立刻将传国玉玺放回匣中,而是轻轻握在手中,指尖摩挲着温润的玺身,目光深邃,似乎若有所思。

沉吟片刻,他抬眼看向侍立在侧的侍中刘艾,用一种看似随意,却不容置疑的语气补充道:“刘艾,传朕口谕给前往汝阴的使者,令他当面转告前将军刘备……”

刘艾立刻躬身:“臣恭聆圣谕。”

刘协把玩着玉玺,语气平淡道:“告诉刘皇叔,这新造的印玺,朕用着总有些不甚顺手。还是原先那个用着趁手。让他务必尽快,将朕那方旧印寻回来。”

刘艾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立刻深深一揖:“臣,明白!定将陛下口谕,原原本本转达于使者,命其务必亲口禀明刘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