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硝烟尚未散尽,夏侯惇与张绣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会面。
夏侯惇独目扫过张绣身后那些甲胄鲜明、杀气未消的西凉铁骑,目光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
他曾随曹操参与讨董之战,在荥阳汴水吃过徐荣率领的西凉兵大亏,几乎全军覆没,那是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
如今虽为盟友,亲眼再见这支劲旅的悍勇,心底难免泛起一丝忌惮与不是滋味。
他抱拳道:“张镇南铁骑锐不可当,今日若非将军及时来援,惇几为纪灵所困,在此谢过!”
张绣在马上微微欠身还礼,神色平淡,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他内心对这位甫一接战便损兵折将、需要自己救援的曹军主将,着实有些看不上,觉得其曹操军中二号人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不过,对方毕竟是友军,表面功夫仍需做足。
他语气客气却透着公事公办的意味:
“夏侯将军言重了。绣奉刘将军与朝廷钧令,北上策应,分内之事耳。今纪灵虽败,然残部退守坚城,恐仍有一番纠缠。”
“绣已击溃敌军、解陈国之围,需即刻回师汝阴,向刘都督复命,不便久留。这围困城池、肃清外围之事,便有劳夏侯将军了。”
说罢,不待夏侯惇多言,张绣便一挥手,率领麾下骑兵如风卷残云般,朝着溃逃的袁术军方向猛扑过去,进行最后的追击和扩大战果,尽可能多地杀伤、俘虏敌军。
西凉铁骑一路狂飙,将纪灵溃军追杀至陈国城下,使其损失过半,狼狈逃入城中闭门死守。
张绣见好就收,并未贪功攻城,下令在城外安全距离扎营休整一夜,清点战果,救治伤员,等待步军主力的到来。
次日清晨,夏侯惇率领主力曹军抵达陈国城下,开始安营扎寨,构筑工事,对城池形成包围之势。
行军途中,夏侯惇颇感意外地发现,张绣的凉州骑兵营地秩序井然,沿途并无劫掠百姓的迹象,与记忆中董卓麾下军纪败坏的西凉兵形象大相径庭。
他忍不住向尚未开拔的张绣询问道:“张将军麾下儿郎,骁勇善战,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实令惇刮目相看。”
张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与有荣焉的神色,解释道:
“夏侯将军有所不知。自陛下还于旧都,重振纲纪,对军中约束极严,赏罚分明。”
“更有司隶校尉贾文和先生时常督察各军,执法如山,无人敢犯。如今吾等皆为王师,岂能与昔日董贼麾下相提并论?”
一旁的曹纯看着西凉骑兵精良的装备和昂扬的士气,等张绣离开后低声对夏侯惇羡慕地叹道:
“元让兄,凉州大马,纵横天下,名不虚传!若我兖州也能有此等精锐骑军,何愁大事不成!”
夏侯惇作为曹操集团的元老,军政皆通,深知组建和维持强大骑兵的耗费何其巨大,他微微摇头,低声道:
“子和,养一支可堪大用的铁骑,所需钱粮、马匹、器械,非同小可,非一州之地所能轻易支撑。此事需从长计议。”
曹纯听罢,默然点头,深知其难。
不久,张绣见夏侯惇部已站稳脚跟,开始收降散兵,巩固营垒,便不再耽搁。
他下令集结部队,带上战死同袍的遗体以及俘获的重要物资,准备启程返回汝阴前线向刘备复命。
临行前,曹操麾下的骑都尉曹纯主动请缨,要求带领数十名精锐骑兵随行。张绣看眼下同为讨逆联军,不便推辞,便点头应允。
就在队伍即将开拔之际,一名部将押着一个被绳索捆绑的袁军降卒来到张绣马前。
那降卒相貌普通,但眉宇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凶悍之气。部将禀报道:
“将军,此人自称有重要军情,关乎寿春逆贼内部虚实,定要面陈刘都督!”
张绣打量了那人几眼,见其神色虽略显惶恐,但眼神深处却异常镇定,不似寻常溃兵。他略一沉吟,眼下正值用人之际,宁可信其有。
便对左右吩咐道:“既如此,将他看好,随军带回汝阴大营,交由刘都督发落!”
说罢,张绣不再停留,与曹纯及其小队合兵一处,率领得胜之师,踏上了返回汝阴的归途。那名降卒,也被押在队伍之中,一同南行。
(昨天找工作去咧,今天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