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张松献图(2 / 2)

如今却舍得献出,其背后用意,无非是想借此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至少在名义上维持“汉臣”的身份,避免过早成为众矢之的。

这一手,不知是谋士中谁出的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最让刘协感到棘手乃至有些抗拒的,是来自河东吕布的请求。

温侯吕布也上表,言辞恳切地表示愿将女儿献入宫中,以表对朝廷的赤胆忠心。

每当听到“吕”字,潜藏在刘协意识深处,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和排斥。

昔日后宫干政、外戚吕氏险些倾覆刘姓江山的记忆,如同梦魇般萦绕。

他几乎是下意识向后靠在榻上,皱着眉问向老成持重的杨彪:

“杨公啊……你说,朕能不能找个由头,婉拒了温侯的好意?这吕氏之女……”

他话未说尽,但嫌弃之意已颇为明显。

杨彪闻言,心中苦笑。他以为是刘家对吕姓的忌讳,但身为丞相,他必须从大局出发。

他微微躬身,语气温和却坚定地劝谏道:

“陛下,老臣明白陛下的顾虑。然,温侯吕布,虽性情有瑕,然其勇冠三军,目下正镇守河东要冲,直面袁绍兵锋。其主动献女,乃是示好归顺之重要姿态。”

“若陛下断然拒绝,恐寒了将士之心,亦可能将吕布推向袁绍一方。老臣愚见,为大局计,为收纳天下人心计,陛下宜暂且应允,以示宽宏。待其女入宫,如何安置,再从长计议不迟。”

刘协听了杨彪的分析,虽不情愿,但也知道这是切实之言,只得叹了口气,无奈道:“罢了,罢了,就依丞相之言吧。”

他抬眼看到杨彪因连日操劳而略显清瘦的身影,以及眼角的疲惫之色,心中一动。

他解下自己身上披着的御寒貂裘大氅,亲自起身,轻轻披在杨彪肩上,温言道:“如今天气转寒,丞相乃国之柱石,定要保重身体,莫要过度劳累。”

这突如其来的关怀,让杨彪猝不及防,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他连忙躬身,声音略带哽咽:“老臣谢陛下隆恩!定当尽心尽力,以报陛下!”

一旁的司徒赵温见状,眼中也流露出由衷的羡慕之色,感慨道:“陛下体恤老臣,实乃仁德之君,臣等敢不效死?”

这时,宗正丞刘晔目光闪烁,进言道:“陛下若对吕布心存戒备,接纳其女之余,亦可稍作制衡。”

“可借此机会,下诏褒奖吕布忠心,同时以其女入宫需有亲近之人照料为名,征调其麾下部分将领入京,授予宿卫或闲职,名为擢升,实则可稍分其势,亦可观其反应。”

刘协眼睛一亮,觉得此计甚妙,既全了面子,也暗含约束,便点头道:“子扬此议甚好!丞相,此事便由你与尚书台议定后施行。”

“老臣遵旨。”杨彪躬身领命。

翌日,尚书台官署内,一片繁忙景象。

年轻的司马懿作为河东来的书吏,正一丝不苟地处理着文书往来。

他悄然观察着周遭的一切。

尚书令钟繇处理政务时雷厉风行、条理清晰;各位尚书郎各司其职,效率极高;偶尔前来商议要事的丞相杨彪,虽年高德劭,却威仪不减,令人敬畏。

这长安朝廷焕然一新的气象,与他记忆中河东河内,甚至洛阳的混乱颓败截然不同,不禁让他心潮澎湃,对这座重新焕发生机的帝都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恰在此时,杨彪前来尚书台,与钟繇商议完调吕布部将入京的具体事宜后,正准备离开,目光扫过堂下忙碌的年轻书吏们,偶然落在了司马懿身上。

杨彪依稀记得这个年轻人是从河东来的,办事颇为稳妥,便停下脚步,和蔼地问道:“你可是河内司马家的子弟?老夫若没记错,你父亲应是前河南尹司马防司马建公吧?不知建公近来可好?”

司马懿见丞相垂询,受宠若惊,连忙放下手中事务,恭敬出列,躬身答道:“回禀丞相,晚辈正是司马懿,家父正是司马防。承蒙丞相垂询,家父因早年战乱,已携家人避居河东安邑,如今已辞官在家,颐养天年。”

杨彪颔首,又随口考教了司马懿几个关于河东郡钱粮、户籍、边备等方面的问题。

司马懿虽职位低微,但平日留心实务,对答清晰,颇有见地,虽言辞谦逊,却也能看出其胸中自有沟壑。

杨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勉励道:“嗯,不错。年纪轻轻,能沉下心来做事,且颇有见识,甚好。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且在此安心任职,潜心学习。”

“他日若有机会,被举为孝廉,便可正途入仕,为国效力,前途未可限量。”

“晚辈谨记丞相教诲!定当勤勉任事,不负期望!”司马懿深深一揖,心中激动不已。

能得到当朝丞相的亲自勉励,无疑为他黯淡的书吏生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更坚定了他留在长安、寻求更大舞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