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表态更多是出于对朝廷大义名分的尊重以及对当前局势的审时度势,不是毫无保留的忠诚。
尤其是朝廷密谋夺取汉中之事,眼下绝不能对刘表透露分毫,否则必生变故。因此,诸葛瑾也只是虚与委蛇,将场面应付得滴水不漏。
宴席之上,诸葛瑾凭借其温和儒雅的气质和朝廷使者的身份,与荆州众臣广泛交谈,暗中仔细观察各方反应。
他很快注意到,以蒯良、蒯越兄弟为代表的荆州本土士族尤其是南阳、南郡一带的世家,譬如黄氏,庞氏等,对朝廷使者的到来表现出真诚的欢迎与热切。
言谈之间,他们对天子还于旧都、重振朝纲深感欣慰,多次询问长安朝廷的现状以及求贤若渴的具体政策。
诸葛瑾顺势提及陛下广招贤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尤其看重如荆襄之地这般文风鼎盛之处的人才,之前在荆州避祸的士子最少也是一县之长,并暗示丞相府、尚书台及各卿寺皆有大量空缺,亟待贤能填补。
蒯氏兄弟闻言,眼中明显流露出向往之色。
对他们而言,若能进入中央朝廷为官,无疑比局限在荆州一地更有前途,更能光大家族门楣。
因此,他们对诸葛瑾的态度愈发热情亲近,言语间也透露出希望加强与朝廷联系的意愿。
诸葛瑾心中了然,蒯家或可成为未来朝廷争取荆州支持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以蔡瑁、张允等为代表的军事实权派,尤其与刘表有姻亲关系的蔡氏家族,态度则显得微妙而复杂。
蔡瑁在宴席上虽也依礼敬酒,但言辞谨慎,很少主动探询朝廷事宜,更多是敷衍性的应酬。
诸葛瑾敏锐地察觉到,当提及朝廷将大力倚重刘表,并可能赋予其更大权力时,蔡瑁的眉宇间反而掠过一丝阴霾。
诸葛瑾稍加思忖,便明白了其中关窍。
蔡氏家族的利益与刘表个人的权位深度绑定,一荣俱荣。刘表若过于强大,或与中央朝廷走得太近,势必会引入更多外部势力,从而稀释蔡氏在荆州的影响力。
他们更希望维持现状,即刘表作为相对独立的荆州牧,而蔡氏作为其最核心的依靠,掌控军权,维持其在荆州说一不二的地位。
朝廷的介入,对他们而言,反而可能是一种威胁。
“看来这荆州,也并非铁板一块啊。”诸葛瑾心中暗叹,但表面上依旧谈笑风生,对蔡瑁等人的态度保持着一视同仁的客气,绝不轻易表露倾向。
他最怕的就是刘表万一有问题撒手,荆州可能会分裂两派,到时候别说朝廷,益州乃至江东甚至交州诸侯都要分一杯羹。
宴席终了,诸葛瑾以“需筹备入蜀事宜,并领略荆襄风物”为由,婉拒了过多的后续宴请,被恭敬地送至馆驿休息。
此后数日,诸葛瑾并未急于立刻西行,而是真的以“熟悉情况、为入蜀做准备”为名,向刘表请求在襄阳附近稍作考察。刘表不好拒绝,便派了数名属官陪同。
诸葛瑾一想就知道这是刘表的眼线,此人城府极深,无时无刻不在强化自己对荆州的掌控。
诸葛瑾借此机会,或漫步城头,观察襄阳、樊城的城防布局、汉水水文。
他记忆力超群,观察入微,虽只是走马观花,却已将襄阳一带的地理形胜、经济概况、军力虚实默默记于心中,并不断印证和补充从蒯氏兄弟等人口中得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