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建安元年(2 / 2)

贾诩面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料到,简洁应道:“臣,领旨。”

徐晃也出列表示遵旨明了。

武将队列中,众将大多对钱粮赋税之事不甚了了,但见天子决策果断,赏罚分明,心中亦觉凛然,对朝廷的威信更添几分敬畏。

刘协看着领命的钟繇与贾诩,心中暗道:“百姓有田可种,有饭可吃,冤屈有处可诉,谁还会跟着野心家造反?这天下乱的根源,一半在豪强,一半在饥寒。”

当年暴秦之乱,陈胜吴广之流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政令不得人心,就连秦地的老秦人都不再支持秦国了。所以他才能入关中为王。

想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方能从根本上杜绝祸乱,刘协不禁又想起了那位曾提出类似见解、却至今未能得见的大才——荀攸荀公达。

他收回投向贾诩和钟繇的目光,转而看向丞相杨彪,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杨公,”刘协开口问道,“前番荆州别驾伊籍返程时,朕曾命其传谕刘景升,征辟荆州贤才入朝。如今可有回音?荆州士子北上之事,进展如何?”

杨彪从容回奏:

“启禀陛下。荆州牧刘表已遣使上书,言称闻听陛下克复长安,重振朝纲,不胜欢欣,已遵陛下谕旨,着手安排避居荆襄的北士贤才陆续北上。目前,多数士人已在其派兵护送下,抵达南阳郡宛城附近集结。”

“此番北上者,情形各异。其中多为先前朝廷任命,却因中原战乱、道路阻隔而未能赴任的地方官员。”

“例如,蜀郡太守荀攸荀公达,此前一直困于荆州,另有原京兆杜陵人士杜畿杜伯侯本为京兆官员,亦因关中动荡,避难于荆襄。”

“此外,亦有如赵俨赵伯然等士人,纯粹是因不堪战乱流离,南迁避祸。然今闻天子号召,皆愿北归效命。”

“刘表已提供一份北上才俊名录,其中确包括荀攸、赵俨、杜畿,以及文名颇盛的王粲王仲宣、颍川徐庶徐元直、河东裴潜裴文行、颍川杜袭杜子绪等数十人。”

“刘表言道,已命其侄刘磐麾下军司马黄忠,率部护送此批士人北上,预计现已抵达宛城、新野一带。”

刘协仔细听着每一个名字,尤其是听到“荀攸”、“徐庶”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他微微颔首,随即想到一事,顺口问道:“朕记得,徐州牧刘玄德奉诏入朝,亦规划经南阳,走武关道。如此,可否令刘玄德部与北上士人会合,一路护送西行?”

“司隶初定,弘农、京兆一带恐尚有溃兵游匪,有刘玄德麾下等猛将护卫,当可保万全。此皆未来朝廷栋梁,不容有失。”

杨彪略一思忖,便点头应道:“陛下圣虑周详。两路人马目的地相同,行程可合,刘玄德乃宗亲重臣,由其护送,确为稳妥。臣稍后便拟令,通过驿道传谕宛城,令双方汇合,同赴武关。”

“甚好。”刘协满意地点点头。

安排妥当后,他心中那份对人才的渴望却并未平息,反而想起了另一个他极为看重、甚至带着某种宿命般期待的名字。

他带着几分试探,再次向杨彪追问:“杨公,刘景升提供的名录之中……可曾提及故豫章太守诸葛玄之侄,琅琊诸葛瑾诸葛子瑜,及其弟诸葛亮诸葛孔明的消息?”

杨彪闻言,仔细回想了一下奏报内容,随后摇了摇头,确认道:“回陛下,刘表所呈名录之中,确未提及此二人之名。或仍隐居荆襄某处,未被州牧府悉数掌握;或另有缘由,未曾应召。”

听到这个答案,刘协眼中掠过一抹难以掩饰的遗憾与失望,轻轻叹了口气:“竟无此二人……可惜了。”

他并未多言,但那份短暂的沉默与叹息,却让殿内几位重臣如杨彪、钟繇等微微侧目,心中暗忖:

陛下似乎对这两个年轻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与期待?此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令天子如此挂怀?

刘协很快收敛了情绪,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他知道,人才招揽非一日之功,尤其是诸葛亮这等经纬之才,或许机缘未至。眼下,能迎来荀攸、徐庶、杜畿等一批贤士,已是极大的收获。

“既如此,便依议行事吧。丞相,务必确保北上士人与刘玄德部顺利汇合,安然入京。”刘协最后吩咐道。

“臣,遵旨。”杨彪躬身领命。

朝会继续进行,商议其他军政要务。但刘协心中,已将“寻访诸葛孔明”之事,暗暗列为了一个长期且重要的事项。

他相信,那位与他年龄相仿、未来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卧龙,终有一天会出现在这未央宫前殿,成为他中兴汉室的股肱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