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庞德令明(1 / 2)

刘协与群臣议定处置吕布等一干事宜后,见侍中刘艾仍在帐角埋头于浩繁的竹简之中,眉头紧锁,似乎进展不顺。

他便对众人道:“今日议事暂且至此,诸卿依议行事。刘备宗室身份之事,刘艾,你好生查阅,务必详实,有结果即刻报朕。”

“臣遵旨!”众臣躬身领命,陆续退出大帐。

刘协也起身,在徐晃及虎贲护卫下出帐,前往前线视察段煨督办的攻城进度。

帐内很快空旷下来,只剩下仍在专心翻阅谱牒的刘艾,以及故意放缓脚步,最后一个离开的侍中杨修。

杨修见左右无人,便踱步到刘艾身边,看着那铺满几案的竹简,以及刘艾愁眉不展的神情,轻笑一声道:

“刘兄,何事如此为难?莫非这刘玄德的世系,竟比破解一道绝妙兵法还要难寻不成?”

刘艾抬起头,见是杨修,叹了口气,指着竹简上一处模糊的记载道:

“德祖有所不知。是连年战乱,宫府藏书屡经迁徙散佚,宗室谱牒本就有缺漏;如今查到了孝景皇帝,其后中山靖王一脉也大致清晰,但传到陆城亭侯刘贞这里,之后的传承记录就语焉不详了,中间似有断代。”

“仅知刘贞封地确在涿县,而刘备之祖父刘雄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亦曾举孝廉,世仕州郡,以此推断,其为宗亲之后,应无疑义。”

“但若要确切指明他究竟是刘贞之下第几世孙,谱系如何承继,眼下实无线索可循,难以确认啊。”

杨修听完,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笑容,带着些自得看穿的意味说道:

“哎呀,我的刘兄啊,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陛下让你查,难道是真要你翻出个分毫不差的铁证来?陛下要的,是一个能让刘玄德‘名正言顺’成为宗亲的结果!”

他指了指帐外方向,意味深长地说:

“如今宗正府是谁在主事?是新来的那位‘皇叔’刘晔刘子扬!他刚被陛下擢升为都司空令,正管着宗室名籍、谱牒勘验之事。”

“你只需将你查到的这些禀明刘晔,再言明谱牒虽有缺憾,然综合诸证,足可认定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景帝玄孙。”

“请他以宗正府的名义,出具一份勘验文书,确认此事。刘晔新官上任,正需建功立威,陛下又有意笼络刘备,此乃顺水推舟之事,他岂会不允?只要他点头用印,这刘玄德,不就是铁板钉钉的‘皇叔’了么?”

刘艾闻言,顿时愕然,迟疑道:“这……德祖,此举岂非……岂非有违制度,欺瞒陛下?”

杨修摆摆手,笑道:“诶!刘兄此言差矣!这哪是欺瞒?这叫做‘于史无征,于理可通’!”

“刘备自称宗亲,天下多有传闻,其家世亦有佐证,所缺者,不过是一纸官方明文确认罢了。此乃通达权变,为国举贤,何乐而不为呢?难道非要因前朝档案不全,便寒了天下宗亲义士之心吗?”

刘艾听着杨修这番“高论”,心中虽觉有些不安,但细想之下,似乎也确是眼下最“实用”的解决办法。

他沉吟片刻,终于苦笑着点点头:“德祖啊德祖……你这张嘴,真是……罢了罢了,我这就去寻都司空令商议此事。”

杨修见刘艾被说动,得意地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对了嘛!快去吧,刘子扬此刻想必刚回营帐。记住,言语之间,要多强调此乃‘顺应圣意’。”

刘艾摇摇头,收拾好散乱的竹简,起身便去寻刘晔了。

杨修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也悠然走出了大帐。

此举若成,既解决了陛下的难题,又送了刘晔一个人情,杨修对自己这随手一步棋,颇为自得。

还有人比他更懂陛下的心思么?他自认为应当是没有的。

……

刘协在徐晃及虎贲护卫的簇拥下,来到长安城东前沿阵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硝烟气息,远处城墙下尸骸枕藉,伤兵的呻吟声与战鼓号角声交织在一起。

他登上专为了望搭建的高台,举目望去,段煨正亲临阵前指挥,麾下将士前仆后继,攻势如潮。

云梯数次搭上城头,又被守军拼死推下,双方在城墙一线反复拉锯,厮杀极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