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郭汜来袭(2 / 2)

他目光扫过杨奉、杨定:“你二人再各出一千精兵,暂归徐晃节制,共三千兵马,固守中军大营,执行此策!此战若胜,二位将军亦有功劳!”

杨奉一听,徐晃是自己部下,让他统领中军,那缴获和功劳自然也算自己一份,而且还能让杨定多出一千人马去消耗,当即抱拳应道:“陛下圣明!徐晃确堪此任!末将愿出一千精兵!”

他心下甚至暗喜,觉得徐晃必会“懂事”地让杨定那千人顶在最前。

杨定虽觉有些别扭,但见杨奉已答应,天子又已开口,且自己不必亲自去守险地,也只得拱手:“末将遵旨。”

军议既定,众人散去。

刘协却独独留下了杨定。

帐内只剩二人,刘协语气缓和下来,低声道:“杨将军,中军为饵,虽险亦重。朕知将军忠心。开战之时,朕会移驾新丰城内旧校舍暂避,以防不测。届时,还需将军暗中派遣一队绝对可靠的心腹亲兵,于校舍四周隐秘护卫,朕之安危,便托付给将军了。”

杨定闻言,心中一动。天子将自身安危私下相托,这是莫大的信任!

远比那虚浮的首功更为实在。他立刻感受到一种被重用的责任感,连忙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放心!末将必选派最得力之心腹,寻常百姓或溃兵,预先埋伏于校舍四周,绝不让任何宵小惊扰圣驾!此事绝密,末将亲自安排!”

刘协点点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杨定一眼:“如此,朕便无忧了。将军快去准备吧。”

军议散去不久,御帐帘幕再次被掀开,尚书令士孙瑞与尚书郎钟繇联袂而来。二人脸上皆带着关切与探究之色,显然是听闻了天子突然召开军议的消息,特来问询。

“臣等听闻陛下召集群将商议破敌之策,心中挂念,特来觐见。未知陛下有何圣断?”士孙瑞率先开口,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谨慎。

刘协似乎早料到他们会来,神情自若地将方才议定的方略,特别是徐晃所献的诱敌合围之策,简明扼要地说与二人听,并言明已命徐晃统兵三千执行中军之责。

士孙瑞听罢,抚须沉吟片刻,点头道:“徐公明此人,臣亦有所耳闻,确乃军中少有的沉稳善战之将。此策虽险,却环环相扣,若能执行得当,确有可能大破郭汜。陛下用人得宜,此安排颇为妥当。”

他对徐晃领兵并无异议。

钟繇亦附和道:“陛下能于万军中识得徐晃之才,并委以重任,实乃明见。有此良将执行此策,胜算可增几分。”

然而,当刘协仿佛不经意地提及,为防万一,已告知杨定自己将移驾新丰城内旧校舍暂避,并让其暗中派遣心腹护卫时,士孙瑞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陛下!”士孙瑞语气变得急切,“此事恐有不妥!杨定虽此刻护驾,然其终究是李傕旧部,麾下人员复杂,忠诚难测。陛下行踪何等机密,岂可轻告于他?若其心生异志,或其部下有细作通敌,陛下安危岂非悬于一线?依老臣之见,陛下若欲离营暂避,当选一隐秘之处,由徐都尉派遣绝对可靠的御营精锐百人,暗中护卫即可,万不可假手于杨定!”

钟繇也面露忧色,觉得士孙瑞所言极是,天子此举确实太过冒险。但他目光扫过刘协的脸庞时,却看见其眼眸深处一闪而过的与年龄绝不相符的冷静与算计。

电光火石间,钟繇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想开口劝阻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深知这位少年天子近日来的变化何其巨大,其心思之深已非臣下所能轻易揣度。

此刻点破,恐非臣子之道。

于是,钟繇话锋一转,顺着士孙瑞的话,意味深长地躬身道:“士孙公所虑,乃老成谋国之言,陛下安危确系天下社稷,重中之重。杨定将军……其人如何,尚需观望。无论陛下有何考量,万请以保重龙体为第一要务!汉室兴复,天下安危,皆系于陛下一身!”

他的话听起来像是关切和劝戒,但却巧妙避开了直接否定刘协的决策,反而将重点放在了“陛下自身安全”和“陛下系天下安危”之上。

刘协看了钟繇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随即对士孙瑞温和笑道:“士孙公忠心可嘉,朕心甚慰。卿之所言,朕记下了,会加倍小心。”

士孙瑞见天子从善如流,心下稍安,又叮嘱了几句需加强御营防卫等事,便与钟繇一同告退。

出了御帐,夜色已深。士孙瑞犹自低声感叹:“陛下虽日渐英睿,终究年少,有时仍是思虑不周啊……”

钟繇在一旁,默然不语,只是回头望了一眼那灯火摇曳的天子营帐,目光深邃。他知道,天子所思所虑,恐怕远比他们这些老臣想象的要深远和危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