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萧夭在青禾药谷的临时实验室里,开始写第六篇文章——《五星药灵坐标的主次划分与浊气净化优先级方案》。她还是用药谷人熟悉的“熬药”“种药”做比喻,把复杂的原理说得简单明白,调试方法:启动后,用灵力计量仪检测谷内各区域灵力密度,若某区域密度低于3.0,需在该区域附近刻‘散灵符文’,引导中阵眼的灵力向此处扩散;若某区域浊气浓度高于4.0,需在该区域边缘刻‘补滤符文’,配合主阵的净化力加强过滤——这就像给漏风的屋子补窗户,哪里有缝堵哪里,才能把暖意留得住。
青禾药谷启动阵法那天,辰时的太阳刚爬上山头,五处阵眼旁都站满了人。萧夭在金银花中阵眼,阿竹在蒲公英阵眼,阿蛮在车前草阵眼,青伯在薄荷阵眼,药谷里最年长的李爷爷在艾草阵眼。
“一、二、三——聚灵!”萧夭喊出口号,五人同时将三成灵力注入阵眼。淡绿色的光晕从每个坐标里冒出来,顺着连灵符文的纹路慢慢蔓延,像藤蔓一样缠在一起。半个时辰后,光晕笼罩了整个药谷,原本灰蒙蒙的空气慢慢变清亮,药圃里枯掉的灵草根部,竟冒出了点点嫩绿。
“活了!灵草活了!”药谷里的人欢呼起来,有人蹲在药圃旁,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新芽,眼泪都掉了下来。萧夭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暖烘烘的——她想起母亲留下的《药灵手记》里写着“药灵聚,百草生”,现在终于实现了。
可没高兴多久,阿竹就跑了过来,手里的计量仪指针晃个不停:“师父,北坡那边的灵力密度只有2.8,而且浊气浓度还在慢慢往上飘!”
萧夭赶紧跟着阿竹去北坡。北坡是蒲公英阵眼的边缘,靠近东山,风一吹,能闻到山里飘来的土腥味。她蹲下身,用手指捻了点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土里的浊气比谷里其他地方重,应该是从山里渗过来的。
“阿蛮,你去把便携色谱仪拿来,测测这里的浊气成分;青伯,麻烦您让人扛几袋腐叶土过来,再拿点灵草种子。”萧夭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图,“这里得补个‘副阵眼’,就像给阵法加个‘小闸门’,把山里的浊气挡住。”
阿蛮很快就测完了:“师父,这里的浊气和蒲公英阵眼的一样,都是土腥味,应该是东山的‘浊灵矿’渗出来的。”萧夭点点头,让人把腐叶土铺在北坡边缘,每丈铺两寸厚,又在腐叶土里埋了些蒲公英种子——蒲公英耐浊气,能帮着吸附土里的浊灵。最后,她在腐叶土周围刻了圈“挡灵符文”,和主阵的连灵符文连在一起。
“这样就好了,”萧夭拍了拍手上的土,“副阵眼能借主阵的灵力,把山里的浊气挡住,北坡的灵力密度慢慢就能提上来了。”
果然,过了两天,北坡的灵力密度升到了3.2,浊气浓度也降了下来。萧夭把这个“补加副阵眼”的方法,也写进了第七篇文章里:“若药谷周边有持续浊源(如浊灵矿、腐木林),需在浊源与主阵之间加设‘副阵眼’,副阵眼以耐浊灵草(蒲公英、狗尾草等)为根基,辅以挡灵符文,借主阵灵力形成‘缓冲带’。副阵眼的灵力密度需保持在2.5以上,每三日检测一次,确保与主阵衔接顺畅——此如给木桶加箍,既防漏水,又能加固桶身。”
解决了北坡的问题,萧夭又开始琢磨“跨药谷灵脉适配”的事。她拿着灵溪药谷的四方坐标图和青禾药谷的五星坐标图,对比着看了好几天,发现两个药谷的灵脉走向不一样:灵溪药谷的灵脉是“环形”,绕着药谷转;青禾药谷的灵脉是“放射形”,从中心向四周散。
“阿竹,你把两个药谷的灵脉记录整理一下,看看灵脉的‘流速’有什么不一样;阿蛮,你想想,要是其他药谷的坐标是‘三角型’或者‘六边型’,咱们的阵法该怎么改。”萧夭把任务分给两个徒弟,自己则去问青伯青禾药谷的老灵脉传说——老辈人的经验里,往往藏着没写在纸上的道理。
青伯告诉萧夭,以前青禾药谷的灵脉,是靠中谷的“灵泉”带动的,后来灵泉干了,灵脉才慢慢堵了。萧夭赶紧去中谷找灵泉,在金银花坐标旁边的老井里,发现井底还有点浑浊的泉水。她让人把井水打上来,用便携色谱仪一测,里面竟有淡淡的灵脉气息——灵泉没完全干,只是被浊气堵了。
萧夭让人把老井清理干净,又在井周围刻了圈“通灵符文”,和主阵连在一起。过了三天,井底的泉水慢慢变清了,还冒出了细小的水泡——灵泉真的恢复了!灵泉一活,青禾药谷的灵脉流速快了不少,药圃里的灵草长得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