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肾上腺素(2 / 2)

灰暗的天幕下,安平县的土地仍在余震中不时颤栗。

然而,希望的钢铁洪流正以惊人的速度注入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

最先抵达震中核心区域的,是当地公安干警、政府工作人员和民兵队伍。

他们从县城过来,

途径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村庄。

已经将红柳树村通往外界所有救生通道全部打通。

他们熟悉地形,了解人口分布,在通讯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承担起最危险区域的初步勘察、秩序维持和幸存者引导任务。

沙哑的呼喊声、指挥声在废墟间回荡,为后续专业力量的精准投放铺平了道路。

信息,如同生命线,疾速汇向迅速组建的抗震救灾联合指挥中心。

灾情就是命令!

指挥中心如同精密运转的大脑,高效统筹各方资源,一道道指令化作驰援的力量:

应急管理局的专家团队带来了风险评估和综合协调;

地震局的技术人员携带专业设备,严密监控余震活动,评估次生灾害风险;

雄鹰救援队的队员们凭借丰富的废墟救援经验和犬只、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装备,冲向最危险、最深层的被困点;

安平县消防大队的橙色身影是破拆攻坚的主力,液压剪、扩张器、切割机在钢筋水泥的囚笼中开辟生命通道;

安平县政府机关人员深入各个临时安置点,组织人员登记、物资分发和心理安抚;

安平县路政部门则争分夺秒,大型机械轰鸣,疏通被落石、塌方阻断的生命线,确保后续救援人员和物资的顺利通行。

震后两个半小时,一个展现了惊人动员力的时间节点。

这些来自不同系统、肩负不同使命的“精兵强将”,克服了最初的混乱与道路的严重损毁,终于汇流至此次地震的毁灭核心:红柳树村。

救援行动的专业度与效率瞬间提升了一个量级。

然而,在他们抵达之前,这一支年轻的队伍在这里与死神鏖战了整整两个半小时!!

当专业救援力量的目光投向这群年轻人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他们早已筋疲力竭,许多人身上的迷彩服被撕扯开一道道口子,露出成暗褐色。

手掌血肉模糊,膝盖磨破,肩膀被落石砸得淤青肿胀……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

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在余震的威胁下,硬是用血肉之躯,

配合着公安和民兵,将红柳树村及周边区域所有能找到的幸存村民,成功转移到了地势更高、更安全的临时安置点!

在新兵们力所能及的、小心翼翼的保护和护送下,林白被安全地送上了驶往外界的直升机。

天空中,直-20直升机仍在盘旋。

它们已不仅仅是运输工具,更是高悬于灾区上空的“天眼”。

通过机载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实时数据链,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各处道路的损毁细节、山体滑坡的风险点……

这些关键信息被源源不断地传回指挥中心,再迅速分发给地面救援队伍。

让专业的人,在第一时间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做最有效率的事!

信息壁垒被打破,救援资源得以最优配置。

此时此刻,安平县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电视、网络平台上,滚动播放着来自指挥部的权威信息。

受灾情况、伤亡人数、救援进展、物资需求……

一切都力求公开、透明。

这份透明,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凝聚人心的力量。

当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通过电视信号传遍全国时,无数人的眼眶湿润了——

那是钢刀团新兵连的年轻战士们,作为震后第一批先遣部队,人均不到二十岁!

在自己还是孩子的年纪时,在红柳树村坍塌的废墟上,用满是血污、几乎露骨的双手,徒手搬开沉重的钢筋水泥预制板,将一个个被困的群众从狭小的缝隙中艰难地抱出来的场景!

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够专业,他们的脸上混杂着泥土、汗水和泪水,

但那份不顾一切、舍生忘死的赤诚,穿透了冰冷的屏幕,重重地撞击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一时间,

“安平加油!”、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为安平祈福!”

的弹幕和留言刷爆了网络。

无数人自发捐款捐物,无数志愿者整装待发。

这场灾难,将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与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紧紧连接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支撑着废墟中人们坚持下去的磅礴暖流。

专业力量的到来,为新兵连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分担了最沉重的担子。

但红柳树村的战斗远未结束,废墟之下,或许还有微弱的生命在等待。

新兵连的战士们短暂地获得了喘息之机,处理着身上的伤口,补充着水分。

他们望向远处专业救援队高效作业的身影,望向天空中盘旋的直升机,再低头看看自己仍在颤抖、布满伤痕的双手,

眼神中充满了疲惫,更有一种“我们守住了第一步”的复杂慰藉,以及对接下来的救援行动更坚定的信念。

新的力量已经抵达,

这意味着属于他们的战斗,即将终结。

————————

下集预告:

“同志们!”

他目光扫过身后同样被这场景震撼、眼眶湿润、胸膛剧烈起伏的新兵队伍。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