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星陨」主炮充能间隙的火力空白,以及实现全向火力覆盖,“星璇号”配备了6座「星屑」级重型粒子炮塔。
它们采用旋转单联装设计,布局科学:舰顶布置4座(中部2座,后部2座),舰腹两侧对称布置2座。
每座炮塔装备一门口径60米的粒子炮,单发威力约为「星陨」主炮的5%。
虽然单门威力远不及主炮,但射速快,且威力是对标其他战列舰主炮的,只是在星璇号这里沦为了“副炮”而已
这些“副炮”可进行齐射,形成密集的“火力风暴”,能有效应对大中小型目标毁伤。
辅助武器系统:
「针刺」点防御阵列: 由48座脉冲激光发射器组成,遍布舰体表面,构成密集的近程拦截网,专门用于摧毁逼近的导弹、小型无人机和炮艇。
「獠牙」电磁近防炮: 24座速射电磁炮,发射超高速金属弹丸,是对抗饱和攻击和近距离突防目标的最后一道硬杀伤防线。
「蜂巢」垂直发射系统: 200个通用垂直发射单元,可灵活配备反舰导弹、拦截导弹或侦察无人机,进一步丰富了其战术选择。
舰内带有各种弹药流水线,可利用战场残骸、护盾吸收的能量,制造近防炮弹或导弹。
护盾与装甲:
「星璇力场」偏转护盾系统:
这是“星璇号”的核心防御手段。激活时,舰体周围会形成如同旋转星云般的绚丽光晕,视觉效果极其震撼。
这并非徒有其表,该护盾系统对能量冲击有着极高的吸收效率,同时对动能弹头具备极强的偏转效果。
根据星璇所说,其可抵御16~22发同级战列舰(指主炮口径60米级别)的持续主炮齐射,防御力惊人。
「星岩」纳米复合装甲:
舰体本身的物理防御同样固若金汤。
平均厚度达到25米的纳米复合装甲覆盖全身,在关键区域如舰首、舰桥、能源核心室等部位,更是强化至50米!
其结构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红金涂装的能量反射层,可偏转和散射部分能量攻击;中间层为具备自修复功能的金属矩阵,能有效吸收动能冲击并在受损后缓慢修复;内层则为结构稳定力场发生器,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强度。
推进与机动:
主推进器: 舰尾装备4组「星焰」寂核炁脉冲推进矩阵,为其庞大的舰体提供强劲动力。
巡航速度可达0.15c(光速),极速状态下(过载)更能达到0.3c。这对于一艘如此沉重的战列舰而言,已是相当出色的机动性。
辅助推进器: 遍布舰体各侧的32组「星轨」姿态控制推进器是其灵活性的关键。
它们不仅用于常规的转向和姿态调整,更重要的功能是在「星陨」主炮发射前、发射后,进行极其精细和快速的舰体调度,以、快速瞄准、抵消后坐力、维持瞄准线稳定,确保那毁灭一击的精准度。
“星璇号”战列舰,是林风舰队中无可争议的正面攻坚核心与舰队防御支柱。
它不擅长墨凰那样的远程战略操控与多线作战,其使命简单而纯粹——以绝对的防御抵近战线,以“星陨”主炮执行对高价值目标的终极狙杀,以“星屑”炮塔和辅助武器清扫周边威胁。
它是舰队最信赖的钢铁壁垒,也是敌人最为恐惧的星辰裁决者。其存在本身,就是半个泰坦级别的战术威慑。
林风凝视着这艘与他性格中某些部分(追求高效、精准打击)完美契合的战列舰,心中充满了期待。
有了“灵芝号”的后勤保障,“墨凰号”的战略掌控,如今再添上“星璇号”这柄无坚不摧的重锤,他的舰队骨架,终于初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