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70章 朝堂之争 新政之固

第170章 朝堂之争 新政之固(2 / 2)

“诸公之忧,无非‘稳’字。然,何为稳?姑息田承嗣时,魏博可稳?然其抗税拒命,劫掠税吏,视朝廷法度如无物,此乃稳乎?若非朝廷以雷霆手段平之,今日之魏博,还是大唐之魏博乎?”

他顿了顿,语气转厉:“至于‘只知杜尚父,不知有陛下’之言,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丰,受先帝托孤之重,蒙陛下信赖,授以‘尚父’之尊,总领军国大事。所做一切,上承天子诏命,下为黎民社稷!每一策,每一令,皆出于公心,行于明处!前线将士用命,乃是忠于陛下,忠于大唐!何人敢以此离间君臣,其心可诛!”

这一番话,义正词严,既驳斥了关于“稳”的谬论,更直接将“功高震主”的暗箭挑明,并狠狠掷回,扣上了“离间君臣”的大帽子。那名出言的御史顿时脸色煞白,冷汗涔涔,不敢再言。

杜丰不再看他,目光转向崔圆等保守派重臣,语气放缓,却更显分量:“崔公担心流官难治,豪强作乱。请问,若不废藩,继续由节度使统治,那些豪强便可安分守己了吗?不,他们只会与节度使更加紧密地勾结,继续鱼肉乡里,对抗朝廷!唯有废藩设州,推行新政,清查户口土地,才能使权力重归州县,使百姓真正成为朝廷编户齐民,方能从根本上瓦解地方割据的根基!”

“至于卢龙、成德……”杜丰嘴角泛起一丝冷意,“李怀仙、李宝臣非是痴愚,魏博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是会选择效彷田承嗣自取灭亡,还是会更恭顺地向朝廷靠拢,以保富贵?诸公难道以为,他们的胆气,比拥兵自重多年的田承嗣更足吗?”

他环视全场,最后向代宗深深一揖:“陛下!魏博之策,非为一地一时之计,实乃中兴大唐,重塑山河之关键一步!退一步,则藩镇之祸永无宁日;进一步,则政令畅通,国势可期!臣,杜丰,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此策必行!恳请陛下圣裁!”

杜丰的话,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他没有纠缠于个人攻击,而是始终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层层剖析,将保守派的论点一一驳倒,展现出的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是挽天倾的魄力与担当。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保守派们面面相觑,发现自己赖以反对的理由,在杜丰的逻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代宗皇帝,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杜尚父所言,深合朕心!”

仅仅一句话,便让所有反对的声音彻底哑火。皇帝的态度,已然鲜明。

代宗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继续道:“魏博之事,朕与尚父早有共识。藩镇割据,乃国之大患!田承嗣伏法,正是革除积弊之良机!朕意已决,魏博节度使建制,即日废除!其所辖州郡,按尚父所议,分而治之,设观察使,派流官,推行两税新政!崔佑甫!”

“臣在!”崔佑甫立刻出列。

“朕命你为魏博观察使,全权负责善后事宜!望你不负朕与尚父所托,安定地方,推行新政,使魏博之地,永为大唐忠顺之疆土!”

“臣,领旨!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尚父知遇之恩!”崔佑甫声音激昂,他知道,这不仅是一道任命,更是一面改革的旗帜。

代宗最后将目光投向杜丰,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尚父为国操劳,殚精竭虑,朕深知之。日后凡有关于革新政务、平定藩镇之策,尚父可先行决断,再报朕知即可。”

这近乎无限的信任,让满朝文武再次震撼。杜丰躬身谢恩,神色依旧平静。

朝会散去,保守派的官员们颓然离去,而支持改革的官员则备受鼓舞。这场激烈的朝堂之争,以杜丰和代宗皇帝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它不仅决定了魏博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巩固了杜丰的权威和新政的合法性,向天下昭示了朝廷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决心。

“废藩设州”的序幕,自此正式拉开。大唐帝国,在年轻的皇帝和雄才大略的“尚父”引领下,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向着中央集权和中兴盛世,迈出了最为坚定的一步。新政之基,由此而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