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43章 紫袍拜相 新政砥柱

第143章 紫袍拜相 新政砥柱(1 / 2)

元载谋逆大案,如同一场狂暴的雷霆,狠狠涤荡了长安朝堂。元载本人被赐死,家族流放,其党羽或被清洗,或遭贬谪,盘根错节多年的“元党”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牵连的官员、将领多达数百,一时间,朝堂为之一空,人人自危。

肃宗的怒火与后怕,化为了对杜丰毫无保留的信重。在叛乱平息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肃宗当众盛赞杜丰“忠贯日月,智深似海,于国有擎天保驾之功”,随即颁布诏书,震动朝野:

“咨尔银青光禄大夫、参知政事、太子太傅杜丰,器识宏邈,风范凝正,文可经邦,武能定国……今特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紫金光禄大夫(文散官最高阶),实封通前一千户,总揆百僚,匡辅朕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便是实质上的宰相之职!

诏书一下,满殿寂然,随即便是山呼海啸般的朝贺之声。尽管众人早有预料,但当杜丰真正以未及而立的年纪,穿上那象征极致人臣的紫色宰相袍服,立于百官之首时,那种视觉与心理的冲击力,依旧无比强烈。

郭子仪等老臣面露欣慰,他们深知,在此危难之际,唯有杜丰这般锐意进取且能力超群之人,方能带领大唐走出困境。太子一系的官员更是欢欣鼓舞。而那些幸存的、与元载有过瓜葛或心存保守的官员,则是在惊惧之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深知这长安的天,是真的变了。

杜丰面色沉静,出列谢恩,并无半分骄矜之色。他深知,这顶宰相的桂冠,并非仅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万丈悬崖。元载虽除,但旧有的利益网络并未完全清除,改革的阻力依旧巨大,而皇帝经此一吓,身体与精神都大不如前,对朝局的掌控力难免下滑,未来的变数更多。

“臣,杜丰,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敢不竭尽驽钝,夙夜在公,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安天下黎庶之心!”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回荡在紫宸殿中。

肃宗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带着嘱托:“杜卿,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百废待兴,朕与太子,皆倚赖于卿。”

“臣,定不负陛下与殿下所托!”

拜相之后,杜丰并未急于烧起所谓的“三把火”,展现新官权威。他首先做的,是稳定人心,梳理朝局。

他奏请肃宗,对元载案中牵连不深、或有才能者可酌情宽宥,量才录用,以避免朝堂运转陷入停滞。同时,他大力举荐刘晏入朝,担任户部侍郎,主持财政改革;擢升在平息钱票风波和元载案中表现出色的苏瑾为左金吾卫将军,掌管部分京城卫戍;凌素雪则正式被授予“察事司都尉”之职,权责更重。他的核心班底,开始进入帝国权力的中枢。

紧接着,杜丰以宰相身份,召开了第一次政事堂扩大会议,除了几位宰相,还召集了六部尚书、侍郎及各寺监主官。

会议的气氛凝重而微妙。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年轻的宰相,将带领大唐走向何方。

杜丰没有令人失望。他开门见山,抛出了一份名为《中兴政要疏》的纲领性文件。这并非具体的施政细则,而是明确了未来施政的三大核心方向:

一曰“强干弱枝,固本培元”。 重申中央权威,削弱藩镇割据基础。明确提出要加快“军械监”的筹建,推动边军精锐的轮换戍卫制度,并着手研究削弱节度使过重权柄的可行方案。同时,强调发展关中、河东等核心区域的经济与农业,夯实帝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