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02章 星火渺茫,砥柱安民

第102章 星火渺茫,砥柱安民(2 / 2)

“且慢,”杜丰叫住他,语气放缓了些,“搜寻凌司主的事,赵铁柱已带人去了。你部在巡弋侦查时,也多加留意燕山一带,特别是野狐峪周边,若有任何异常迹象,或听到任何猎户、山民的传闻,立刻报我。”

张顺神色一凛,收起了些许兴奋,郑重道:“末将明白!凌司主吉人天相,定能逢凶化吉!”说完,抱拳行礼,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安排完这两项紧要事务,杜丰才稍稍松了口气,但心头那块关于凌素雪的巨石,依旧沉甸甸地压着。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夜风带着凉意和未散尽的烟火气涌入。

城外,依稀还能看到赵铁柱带队出发时点燃的火把长龙,正向着燕山方向蜿蜒而去。那点点火光,在浓重的夜色中,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执着。

---

翌日,天明。

范阳城头的唐字大纛在晨风中飘扬,阳光试图驱散城中的血腥与悲戚。在苏瑾的高效组织下,临时安抚使署已经开始运转。几处官仓被打开,粥棚在东西南北四门附近迅速搭建起来,冒着热气的稀粥吸引了大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排队等候。虽然秩序还有些混乱,但绝望的眼神中,总算看到了一丝生机。

军中文吏和征召来的士绅,带着兵卒,在街头巷尾张贴安民告示,并大声宣读。内容无非是王师克复范阳,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望百姓各安其业,不得惊惶,举报叛军残孽者有赏等等。起初百姓还畏畏缩缩,但看到唐军士卒虽然威严,却并无劫掠之举,甚至有帮助老弱搬运尸骸、清理街道的,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杜丰并未留在帅府,他在一队亲卫的簇拥下,亲自巡视城池。他走得很慢,目光仔细地扫过残破的街巷,看过那些蜷缩在断壁残垣间、眼神麻木的百姓,看过正在清理战场的士兵们疲惫而肃穆的脸。

在一处粥棚前,他停下脚步。负责施粥的小吏和士兵见到他,连忙要行礼,被他摆手制止。他走到粥桶前,拿起木勺,舀起一勺看了看,又凑近闻了闻。

“都是新米,未曾掺沙?”他问向负责的小吏。

那小吏没想到杜丰会亲自查问,紧张得结结巴巴:“回……回大帅,是,是从史思明官仓里起出的新米,苏先生严令,不得克扣,不得掺假……”

杜丰点了点头,将勺子放回,对排队的百姓朗声道:“乡亲们,范阳已复,往后便是大唐治下!朝廷绝不会让忠于王化的子民饿死!今日之粥,管饱!日后,朝廷还会有更多的赈济,助大家重建家园!”

他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排队的百姓中,有人抬起头,麻木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波动,有人低声啜泣起来,更有人直接跪倒在地,口呼“青天大老爷”、“王师万岁”。

杜丰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他示意亲卫将跪地的百姓扶起,没有再多言,继续向前巡视。

他知道,一碗稀粥,几句承诺,远不足以抚平八载战乱带来的创伤。但要收河北之心,就必须从这一点一滴做起。

临近午时,杜丰登上了范阳南门城楼。这里昨日经历了最惨烈的厮杀,城墙破损严重,血迹斑斑,工兵营正在抢修。

极目远眺,河北大地在秋日阳光下显得辽阔而苍凉。这片土地,饱经蹂躏,民风彪悍,又杂处胡汉,要想彻底安抚,绝非易事。

“大帅,”一名亲卫上前低声禀报,“郭令公请您回帅府,商议军报奏章细节,以及……如何处置一批被俘的叛军将领。”

杜丰收回目光,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深沉。安抚百姓是仁政,清算叛逆则是国法。仁慈与威严,必须并行不悖。

“回府。”

他转身走下城楼,阳光将他的身影投射在满是战争创痕的城墙之上,坚定,沉稳,一步步走向那汇聚了无数目光与期待的权力中心。

范阳的新一日,在混乱与秩序的交织中开启。而杜丰,这位年轻的“砥柱”,正在用他的行动,试图为这片血火之地,带来真正的涅盘与重生。只是,在他心底最深处,始终萦绕着一缕来自燕山深谷的、渺茫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