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82章 砥柱破局,星火焚夜

第82章 砥柱破局,星火焚夜(1 / 2)

灵武朝廷那带着枷锁的“嘉奖”,如同冰水浇头,让杜丰行营内炽热的求战气氛为之一窒。然而,杜丰并未让这种压抑持续太久。他深知,在绝对的实力与战功面前,一切猜忌与制衡都将是纸老虎。他不能坐等局势变化,必须主动破局。

北疆:以“守”为攻,砥柱破冰

杜丰严格“遵守”了朝廷“稳守”的旨意。北援行营主力依旧驻扎在鸡鸣隘等要地,营垒森严,陌刀闪耀,摆出一副固若金汤的防御姿态。这让远在灵武的肃宗和李辅国稍稍安心,认为杜丰终究还是忌惮朝廷权威,不敢肆意妄为。

然而,在这“稳守”的表象之下,激流暗涌。

杜丰亲笔修书一封,遣心腹密使,绕过朝廷正常的文书传递系统,直接送至郭子仪军中。信中,他并未抱怨朝廷猜忌,而是以极其谦逊和务实的态度,详细分析了当前战局,指出史思明虽暂退,但其根基未损,范阳老巢钱粮充足,若不持续施压,待其恢复元气,必卷土重来。他明确提出,愿以“配合郭元帅作战”为名,将麾下最精锐的“跳荡营”以及部分“纸鸢”精锐,交由郭子仪直接或间接指挥,专门用于深入敌后,持续破坏史思明恢复中的后勤体系,侦察其兵力调动,甚至寻机挑动其内部矛盾。

“此非为争功,实为破敌。跳荡营皆敢死之士,熟悉山地丛林,长于奇袭扰敌。愿为元帅前驱,纵蹈火海,万死不辞!”信中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

郭子仪是何等人物?一生忠勇,胸怀广阔,且深知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他早就对杜丰这支异军突起的力量颇为关注,对其在侧翼的牵制作用评价甚高。接到此信,郭子仪抚掌感叹:“杜子美有子如此,大唐之幸!朝廷……唉,何其短视也!”他当即回信,对杜丰的深明大义与战略眼光大加赞赏,完全同意其策,并表示会亲自向朝廷说明情况,将此“协同作战”纳入整体平叛方略。

有了郭子仪这面大旗,杜丰的行动便有了“合法性”。张顺麾下的“跳荡营”如同被放出笼的猛虎,在“纸鸢”的引导下,再次活跃在叛军控制区的边缘与腹地。他们不再追求攻城略地,而是化身为一群群致命的幽灵,神出鬼没,伏击巡逻队,焚烧小型粮站,破坏桥梁道路,甚至散播谣言,离间叛军将领。虽然单次战果不如焚毁汾州仓、江陵船队那般显赫,但这种持续不断的放血,让史思明恢复元气的计划举步维艰,其麾下各部将领亦是怨声载道,疲于奔命。

与此同时,杜丰巧妙地将朝廷使者要求“稳守”的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军中流传开来。底层将士们浴血奋战,连克强敌,却换来朝廷如此对待,不满与愤懑之情自然滋生。而这种情绪,在杜丰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迅速转化为对杜丰个人更强烈的忠诚与依赖——“唯有杜将军能带我们打胜仗,能为我们争取功名!朝廷?哼!”

杜丰此举,一石三鸟:既未公然违抗圣旨,又以实际行动支援了郭子仪,持续削弱敌人,更借此凝聚了军心,将朝廷的猜忌转化为了巩固自身权威的助力。北疆的僵局,被他以这种高超的政治与军事手腕,悄然打破。

长安:利刃出鞘,星火焚城

长安城的夜晚,因“守夜人”部分精锐被抽调前往洛阳而显得格外“宁静”,但这宁静之下,是愈发紧张的暗流。

凌素雪与影伍——现在或许该称他为裴十三(他自报的排行)——的联手,使得“星火”在遭受重创后,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并变得更加危险。裴十三凭借其前不良帅的资历和对长安三教九流的熟悉,提供了数个绝对安全的备用据点、几条连“守夜人”都未必掌握的隐秘通道,以及一批对叛军充满仇恨、可信赖的底层力量。

郑六这条线,在裴十三的暗中监控和凌素雪的巧妙操纵下,继续发挥着作用。通过他,凌素雪不仅确认了“守夜人”力量空虚的具体时间,更意外获得了一条极具价值的情报:安庆绪为筹措军资,弥补江陵损失,下令将查抄的一部分忠于李唐的官员、富商府邸中搜出的珍贵典籍、字画、古玩,集中于光德坊附近的一处原属某亲王、现已荒废的别院库房中,准备择日运往范阳变卖!

这座库房,恰好就在“守夜人”防卫力量因抽调而出现短暂空虚的区域边缘!

一个大胆至极的计划在凌素雪心中迅速成型。她不仅要趁此机会进一步打击叛军,更要借此举,向沦陷区的百姓、向灵武朝廷、向天下人宣告——大唐的抵抗力量,从未消失,并且有能力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燃起冲天烈焰!

“我们要烧了那座库房?”裴十三听完计划,沙哑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

“不止。”凌素雪面纱下的嘴角勾起冷冽的弧度,“光烧库房,动静不够大。我们要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引人注目。”她的目光投向舆图上库房旁边不远处的另一个标记——那里是叛军设置在长安城西,负责制造和修理军械的一处重要工坊!

“声东击西,火烧连营?”裴十三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