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75章 釜底抽薪,星火燎原

第75章 釜底抽薪,星火燎原(1 / 2)

崔圆的骤然发难,如同在看似平静的蜀中政坛投下了一块巨石。联名诉状与市井流言交织成的罗网,试图将杜丰笼罩其中。然而,杜丰的反击,却并非简单的辩驳与压制,而是更为凌厉的釜底抽薪。

苏瑾领命之后,“察事司”这部精密的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数日之间,成都乃至剑南道各主要州府的茶馆酒肆、勾栏瓦舍间,悄然流传起一些“据说”、“听闻”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杜节度,而是崔圆麾下的几位核心官员——某参军如何利用职权,在清丈田亩时收受豪强贿赂,将良田记为劣等,致使府库税收大减;某司马又如何与奸商勾结,在“均输平准”的物资采购中虚报价格,中饱私囊,导致平抑物价的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提及某位与崔圆关系密切的别驾,其侄儿在负责一段水利工程时,偷工减料,致使新渠在春汛时决口,淹没良田千亩,百姓流离失所……

这些故事细节详尽,时间地点人物皆有影射,虽未直接点名道姓,但在官场和士绅圈子里,几乎等同于指名道姓。起初,人们还将信将疑,但随着流传愈广,加上一些“不经意间”流出的、盖着官印的文书片段(自然是“察事司”的杰作),以及那些真正因新政受益、对崔圆一派阻挠早有不满的商贾、农户被“兴业社”暗中引导,发出愤慨之声,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原来阻挠杜青天新政的,是这些蛀虫!”

“怪不得水利修了还垮,钱都进了他们的口袋!”

“我就说杜节度一心为民,怎会行苛政,原来是有人在

民怨如同地火,在杜丰有意引导下,开始灼灼燃烧。与此同时,一份由成都及周边数十位有名望的乡老、商户联名,并附有大量百姓指印的“蜀中士民请愿书”被郑重呈送“行在”及灵武。请愿书中,详细列举了杜丰入主蜀中以来,剿匪安民、兴修水利、平抑物价、安置流民等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绩,言辞恳切地赞扬杜丰乃“蜀中再生父母”,并痛斥那些“为一己之私,罔顾国法民瘼,构陷忠良”的奸佞之徒,恳请朝廷“明察秋毫,勿使忠臣寒心,黎民失望”。

这一手“以民意为盾”,与暗中散播的崔圆党羽罪证相互呼应,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反制。崔圆那边试图操控的“万民书”在真正的民愿面前,显得苍白而可笑。灵武朝廷在接到双方截然不同的“陈情”后,态度也变得更加暧昧,至少,那份要求杜丰即刻北上或严查其罪的 命令,暂时缓和了下来。

蜀中:雷霆手段与权力更迭

舆论战场占据上风的同时,杜丰的行政手段也如雷霆般展开。

借着这股“民意”东风,杜丰以“整肃吏治,以安民心”为由,下令“察事司”协同节度使府法曹,对请愿书及流言中涉及的多名官员进行“调查”。调查过程“顺利”得惊人,大量此前已被“察事司”掌握的铁证被“陆续发现”——贪腐的账本、往来的密信、甚至是被胁迫的胥吏证词,一应俱全。

数日之内,连续三名崔圆派系的骨干官员被革职查办,投入大牢。其家产被抄没,部分充公,部分则用以补偿其在水利、平准等事上造成的损失,发放给受损百姓。这一举动,更是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拍手称快,杜丰“杜青天”的名声愈发响亮。

面对杜丰如此凌厉而精准的反击,崔圆一党阵脚大乱。他们试图反击,却发现原本依附于他们的许多中间派官员,此刻要么闭门谢客,要么态度模棱两可,甚至有人暗中向杜丰示好。杜丰展现出的强大掌控力、民意基础以及毫不留情的铁腕,让这些人意识到,蜀中的天,已经彻底变了。

崔圆府邸,书房内灯火通明,气氛却压抑得令人窒息。崔圆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他独自坐在案前,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手中攥着一封刚刚收到的、没有署名的短笺,上面只有八个字:“多行不义,众叛亲离。”

他知道,自己完了。杜丰没有直接动他,或许是为了维持表面的稳定,或许是顾忌他朝廷钦差的身份,但剪除其羽翼,架空其权力,已是既定事实。他在蜀中的经营,已然土崩瓦解。继续顽抗,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次日,崔圆便以“染病,需静养”为由,上书朝廷,请求卸去身上所有实务,只保留虚衔。杜丰自然“再三挽留”未果后,“无奈”地准其所请,并“体贴”地拨付了一处僻静的庄园供其“养病”。曾经权倾蜀中的崔侍郎,就此黯然退出了权力核心。

杜丰则顺势将自己信得过的官员,如苏瑾等人,安插到关键职位上,彻底掌握了蜀中的军政大权。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内部风波,以杜丰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其“砥柱”地位,在蜀中内部再无动摇。

长安:深入虎穴与意外收获

就在蜀中权力更迭尘埃落定之际,长安的凌素雪,在经过数日的谨慎观察与权衡后,终于决定冒险一探那神秘图纸所标示的“光德坊西南角”。

她选择了一个乌云蔽月的深夜,换上一身利于隐匿的深色夜行衣,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戒备森严的光德坊。根据图纸指引,她来到坊内西南角的一片宅院区。这里大多是些中等规模的院落,不似高官显贵那般奢华,但也非平民所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