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70章 纸撼朝堂,砥柱立信

第70章 纸撼朝堂,砥柱立信(1 / 2)

柳明澜在灵武的舌辩,其影响远不止于暂时平息了朝堂对杜丰的猜忌。她带去的那一卷卷记录详实、字迹清晰的“蜀江纸”,如同投入帝国权力中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许多东西。

灵武:纸贵洛阳与观念冲击

“蜀江纸”以其优良的质地、平滑的表面和不易洇墨的特性,迅速在灵武的上层圈子中引起了轰动。相比于以往常用的麻纸、藤纸乃至昂贵的绢帛,“蜀江纸”书写体验更佳,保存更易,且成本远低于绢帛。肃宗在试用后,大为赞赏,下令宫中部分重要文书、誊录诏书开始使用此纸。

上行下效,王公大臣、各部衙署纷纷效仿,一时间,“蜀江纸”在灵武竟有“纸贵洛阳”之势。柳明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柳家早已铺设好的商业渠道,将大批“蜀江纸”源源不断运抵灵武及周边州县。这不仅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更是一种无声的渗透和文化输出。

更重要的是,柳明澜呈上的那些用“蜀江纸”清晰绘制的图表——田赋增长曲线、流民安置数量对比、军械产出柱状图——给习惯于阅读冗长文字奏疏的朝臣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直观冲击。数据不会说谎,那一条条上扬的曲线,一根根高耸的柱状,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地展示了蜀中在杜丰治理下的巨大变化。

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始私下讨论这种新的信息呈现方式,甚至有人尝试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进行模仿。一种更加注重实效、依赖数据的管理思维,正随着“蜀江纸”的流传而悄然萌芽。杜丰的名字,也因此与“高效”、“务实”、“创新”等词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蜀中:立信于民与根基深植

灵武的波澜传回成都,杜丰并未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快了内部整顿的步伐。他知道,外部的认可是建立在内部稳固的基础之上。

凌素雪的“察事司”行动愈发凌厉。她不仅查处贪腐,更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倚仗宗族势力、横行乡里、阻挠新政的豪强。几起影响恶劣的豪强欺压百姓、对抗清丈的案件被迅速查明,主犯或被明正典刑,或被抄没家产,其侵占的田亩按杜丰推行的“摊丁入亩”(简化版)政策,重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佃户和流民。

此举在蜀中引起了巨大震动!以往,官府往往对地方豪强有所顾忌,但杜丰和凌素雪却毫不手软,展现了铁腕的一面。底层百姓拍手称快,称杜丰为“杜青天”,其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地方豪强则噤若寒蝉,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执政者的决心和力量,反抗的势头被强行压制下去。

与此同时,“蜀中兴业社”主导的各项工程开始进入收获期。新修的水利设施在夏季灌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预计秋粮将迎来丰收;畅通的道路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商业繁荣;规模化生产的“蜀江纸”和部分军械甚至开始反向输出至荆襄、山南等地,为蜀中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杜丰适时推出了“蜀中钱票”,由“兴业社”担保,可在其名下所有商铺、工程点兑换铜钱或实物,初步具备了货币职能。这极大方便了大宗交易和远程结算,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力和对蜀中经济体系的依赖。

北疆:疑云密布与暗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