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65章 余烬新生,砥柱初擎

第65章 余烬新生,砥柱初擎(2 / 2)

而在江南,永王李璘的日子则无比难过。勾结胡虏的铁证传开,使其彻底失去了道义基础,江南士民离心离德。淮南节度使高适、江东节度使韦陟等得到舆图和朝廷严令后,不再观望,开始调兵遣将,对永王势力形成夹击之势。柳明澜指挥的“兴业社”暗中配合,依据舆图指示,对永王的几处关键粮仓进行了成功的破坏和骚扰,使其后勤捉襟见肘。

永王集团内部,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彻底爆发。谋主李广琛与武将季广琛互相攻讦,指责对方应对不力,导致局势败坏。李璘本人则陷入了众叛亲离、进退维谷的绝境,其称帝的美梦,尚未正式开场,便已看到了破灭的结局。

蜀中:权柄初握,新政萌芽

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和朝廷正式授予的权柄,让杜丰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更加系统地经营蜀中这块根据地。

雷万春殉国,“砺锋营”主力折损大半,但骨架犹存。杜丰以那八十余名九死一生的老兵为骨干,融合之前在各地以“护渠队”、“巡堰使”名义训练的新兵,重建并扩编“砺锋营”。他不再满足于一支纯粹的特种作战力量,而是开始着手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自己的新军。张顺因其在江南的出色表现和展现出的潜力,被正式任命为“纸鸢”队队正,负责情报侦察与特种作战,独立成部。

政务方面,杜丰与苏瑾、柳明澜等人,开始推行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改革。他们借“蜀中兴业社”的平台,尝试推行“均输平准”,试图稳定物价,调节物资;利用水利工程修缮的契机,重新清丈部分被豪强隐匿的土地,尝试推行新的、更合理的租庸调制(虽阻力巨大,但已开始试点);大力推广“蜀江纸”和雕版印刷技术,不仅用于军政通信,更开始刊印农书、医方,试图开启民智。

这些举措,每一样都触动着旧有势力的利益,但在杜丰如今如日中天的声望和紧握的权柄下,以及“讨逆”、“北伐”这面大旗的掩护下,得以艰难地推行。蜀中,正在悄然发生着蜕变,从一个单纯提供钱粮兵源的后方,逐渐向着一个拥有独立造血能力、具备新制度雏形的“样板”区域转变。

这一日,杜丰站在新扩建的“砺锋营”校场上,看着台下那些虽然年轻却目光坚定的新面孔,看着身旁沉稳干练的苏瑾、英气勃勃的柳明澜、冷峻锐利的凌素雪(伤势已大致痊愈)、以及逐渐独当一面的张顺。

北方烽火暂熄,江南乱局将平,蜀中根基初固。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头那沉甸甸的、却已然能够承担的责任。

“雷将军,你未竟的事业,我们接下了。” 他心中默念,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清晰地传遍校场:

“乱世未平,吾辈岂敢安逸?北疆胡尘未尽,江南逆鳞待斩!今日之休整,只为明日之征战!诸君当勤勉,随我——重整山河,再造大唐!”

没有激昂的呼喊,只有一片肃穆的寂静,以及无数双眼中燃起的、名为希望与责任的火焰。

余烬之中,新生已至。曾经的稚嫩少年,已在血火洗礼与权柄磨砺中,成长为一方砥柱,初擎起挽天倾的重任。前路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但希望的火种,已然在他手中,愈发明亮。帝国的命运,正沿着一条被悄然改变的轨迹,驶向未知而充满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