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31章 初涉蜀局,暗布蛛丝

第31章 初涉蜀局,暗布蛛丝(1 / 2)

“记室参军”这个头衔,如同给杜丰披上了一层虽不显眼、却颇有分量的官衣。尽管他年仅六岁的身形与这身份显得格格不入,但严武的背书和那份超乎年龄的沉稳气度,让知情人不敢小觑。杜丰并未急着抛头露面,他深知在这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成都,低调与谨慎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他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并扩展“隐刃”。有了严武提供的部分资金和初步的官方掩护,南霁云的活动便利了许多。他以招募商队护卫、仆役为名,开始在成都的流民、市井以及部分不得志的低级军官中,物色合适的人选。标准极其严格:身世清白(或易于掌控),有一技之长(追踪、打探、格斗等),更重要的是对叛军怀有刻骨仇恨,且心性坚韧,懂得服从。

与此同时,杜丰通过父亲杜甫的关系,开始有选择地接触一些士林中人。杜甫虽无实权,但其诗名和刚直不阿的品性,在文人中颇有声望。一些对时局忧心忡忡、对“行在”官员苟安心态不满的清流士子,常来杜家拜访,与杜甫诗酒唱和,议论时政。杜丰便侍立一旁,看似懵懂,实则将每个人的言论、立场、性格特点一一记在心里。他从中筛选出几个可能发展为潜在盟友或信息来源的对象,让杜甫与之保持更密切的往来。

柳家商号的周福,成了杜丰在商业和信息网络上的重要臂助。柳家深耕蜀中多年,商路通达,与三教九流皆有联系。杜丰通过周福,不仅能够获取市井民情、物价波动等基础信息,更能接触到一些地方胥吏、乃至低级官员,从他们口中拼凑出成都官场更真实的图景。

几日下来,一幅成都权力格局的素描,在杜丰脑海中逐渐清晰:

以“行在”宰相韦见素、房琯为首的官员,大多倾向于维持现状,对灵武朝廷阳奉阴违,试图在蜀中保留一块自留地,态度暧昧。

剑南节度使崔圆,手握重兵,是真正的实力派,但其态度摇摆,既不愿得罪“行在”,也不想开罪灵武,更在意保全自己的地盘和权力。

严武代表的,则是坚决支持灵武肃宗、力主平叛的“鹰派”,但目前在成都势单力薄,主要依靠郭子仪的威望和部分忠于朝廷的中下层军官。

此外,还有众多地方豪强、观望风色的墙头草,以及可能潜伏的叛军细作,局势可谓盘根错节,暗藏杀机。

就在杜丰默默编织着自己的信息网络时,严武交给了他第一个正式的任务——摸清成都府库钱粮转运的真实情况,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掣肘和贪腐。

这显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直接触及了“行在”官员和地方势力的利益核心。

杜丰没有贸然行动。他让南霁云派出精干人手,日夜监视几个关键仓廪和转运节点的出入情况,记录车辆、民夫数量,估算物资流量。同时,他通过周福,以“采购军需物资”为名,接触了几位负责具体事务的仓曹、度支小吏,在酒酣耳热之际,旁敲侧击,套取信息。

零碎的信息逐渐汇总而来:

本该紧急运往灵武前线的粮秣,在成都仓廪中堆积如山,转运速度异常缓慢。

负责押运的官员,多是“行在”权贵的亲信,沿途巧立名目,克扣损耗,中饱私囊。

更有传言,部分军资甚至被暗中转卖给了地方豪强,或是囤积居奇,以待高价。

证据链并不完整,但指向已然明确。阻力不仅来自官僚系统的腐败怠政,更深层的原因,是“行在”某些高层,或许根本就不希望灵武朝廷过快获得充足的补给,以免其势力坐大,影响到自身在蜀中的地位。

杜丰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一份简洁清晰的密报,通过严武留下的特殊渠道呈送上去。他没有添加任何主观臆断,只是罗列事实和数据,但其中蕴含的锋芒,足以让严武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