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传唱的暗流(2 / 2)

“就是啊,好好的买香皂,唱这种不吉利的话,真是败兴!” 旁边一个中年男子也附和道,他眉头紧锁,脸上满是不悦。

队伍中有一个穿着绸缎衣裳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像是个家底殷实的富商。他平日里最是忌讳这些不吉利的话,此刻听到老妇的哼唱,更是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哪来的疯婆子,在这里胡说八道!快赶走吧,别影响了大家买香皂的心情!” 说罢,他便撸起袖子,就要上前去推老妇。

“哎,这位先生,何必呢?”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 “路人” 连忙上前拦住了他。这 “路人” 穿着一件质地考究的蓝色长衫,手里摇着一把精致的折扇,扇面上画着山水图,看起来文质彬彬,像个读书人。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对富商说道:“老妇年纪大了,眼睛又看不见,许是脑子也不太清楚了,随口唱唱解闷的,何必跟她较真呢?犯不着为了这点小事动气,伤了和气就不好了。”

富商被他这么一说,也觉得有些道理。他瞥了一眼瞎眼老妇,悻悻地收回了手,嘴里嘟囔着:“真是晦气,今天算是倒霉了。”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和善的 “路人”,其实是汉王李元昌的心腹谋士赵全。他此次乔装打扮来到西市,就是专门负责监督这些歌谣的散播情况,确保事情能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

赵全看着瞎眼老妇,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这老妇是他精心挑选的,不仅瞎眼,而且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就算出了什么事,也不会有人追查。最重要的是,她的声音虽然小,却很有辨识度,能让周围的人听得一清二楚。

赵全又摇着折扇,慢悠悠地混入了人群中,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瞬间消失不见。他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百姓的反应,看到他们脸上的疑虑和不安,心里暗暗得意。

老妇依旧在那里哼唱着,拐杖在青石板上轻轻点着,发出 “笃笃” 的声音,仿佛在为自己的歌谣打节拍。她的声音像一根细小的毒刺,悄无声息地扎进每个听到的人心里,让原本热闹的皂坊门口,多了一丝诡异而压抑的气氛。

排队的百姓们虽然还在等着买香皂,但彼此之间的交谈明显减少了,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复杂起来。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眼神里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这歌谣到底是谁编的啊?听起来怪怪的。”

“谁知道呢?不过这‘李家郎’指的是谁啊?难道是……” 一个人话说到一半,又警惕地看了看四周,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还有那‘太子位,不久长’,这可不是随便能说的,要是被官府听到了,可是要杀头的!”

“是啊,太吓人了,咱们还是少说两句吧,免得惹祸上身。”

一个刚从外地来长安求学的书生,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箱,恰好路过皂坊门口。他听到这些诡异的歌谣和百姓们的议论,心里充满了好奇。他拉住旁边一个看起来比较和善的老者,拱手问道:“这位老丈,晚辈初来长安,敢问这歌谣里唱的‘李家郎’是谁啊?怎么会比‘王’还强呢?这‘王’又是指的哪位?”

老者上下打量了书生一番,见他面生,又是一副书生打扮,便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说:“这位公子,看你是外地来的,有所不知。这‘李家郎’说的是谁,谁也说不准,但这歌谣听着就不对劲,怕是有人在背后搞鬼,搅动是非。咱们这些小老百姓,还是少打听这些事为好,小心祸从口出啊!”

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心里的疑惑更甚,但也知道老者是好意提醒,便不再追问。他背着书箱,继续往前走,心里却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决定以后一定要弄清楚这其中的缘由。

赵全混在人群中,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看到百姓们的疑虑和不安,看到书生的好奇,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猜疑和不安在百姓心中蔓延,像瘟疫一样扩散开来,让李杰和太子李承乾之间产生嫌隙,最好能斗个两败俱伤,到时候他们汉王李元昌就能坐收渔翁之利,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太阳渐渐升高,薄雾散去,阳光洒满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都城变得更加热闹繁华。然而,那些诡异的歌谣,却像不散的阴云,笼罩在街头巷尾,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