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哈哈一笑,一拍醒木:“那油污就像遇到了克星,顺着泡沫哗哗往下掉,不到一刻钟,围裙就洗得洁白如新,还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张寡妇当时就哭了,说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用的东西,以后再也不用为洗油污发愁了!”
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有几个洗衣妇听得眼眶都红了,想起自己平日里洗油污的辛苦,深有同感。“可不是嘛,洗那些油污衣裳,真是能把人的腰累断!” 一个洗衣妇抹了抹眼睛说道。
周先生继续讲道:“李大人看到有些穷苦百姓买不起整块香皂,心里又犯了愁。他想,这香皂是给所有人用的,不能因为钱就把穷苦人拒之门外。于是,他让人把香皂切成小块,五文钱就能买一块,让穷人家也能用得起。”
“还有啊,有些奸商想囤积香皂高价倒卖,李大人立刻定下规矩,每人限购十块,切块皂限购两块。他说:‘咱这皂是给百姓用的,不是给奸商赚钱的!’这规矩一出,百姓们都拍手叫好,都说李大人是真心为咱百姓着想啊!”
每当说到精彩处,台下就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有个卖菜的汉子听得激动,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李大人真是好样的!咱老百姓就需要这样的官!不为自己谋私利,心里装着咱百姓!”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听完书后,颤巍巍地站起身,他拄着一根龙头拐杖,拐杖是儿子特意给他做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他对着司农寺的方向深深作揖,动作缓慢却庄重,声音哽咽:“这李大人,种胡椒让咱有饭吃,不用再饿肚子;造新犁让咱种地省力,不用再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又造香皂让咱干净,不用再受油污之苦,真是活菩萨啊!咱大唐有这样的能人,是咱百姓的福气啊!”
老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百姓们纷纷站起身,对着司农寺的方向拱手作揖,嘴里不停地说着 “李大人万福”“大唐兴旺” 之类的话,茶馆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赞誉之声像春风一样,从清风茶馆传到了西市的大街小巷,又从西市传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议论李杰和他发明的香皂,都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很快,连皇宫里的李世民都听说了这些事。这天,李世民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内侍将西市关于香皂和李杰的传闻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他,从百姓排队抢购,到王木匠的洗皂专用木盆,再到清风茶馆的说书《香皂记》,说得详细具体。
李世民听后,放下手中的朱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边的长孙无忌说道:“李杰这小子,不仅会做事,还会做人啊。种胡椒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让百姓有饭吃;造新犁提高了耕作效率,让百姓种地不那么辛苦;现在又造出香皂,改善百姓生活,让百姓能活得更体面。更难得的是,他能想到穷苦百姓,推出切块皂,还定下限购规矩,不让奸商钻空子,这份心思和能力,实属难得。”
长孙无忌也点头赞同,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着说:“陛下说得是,李杰虽年轻,却有大才,且心怀百姓,做事既有远见,又接地气,是我大唐之幸。臣听说,现在长安城里的百姓,都把他比作当代的鲁班、神农,说他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世民笑了笑,拿起关于司农寺的奏折,上面写着李杰关于推广贞观犁的新计划。他在奏折上批了个 “准” 字,说道:“这样的人才,该赏!让他继续好好干,朕等着他给大唐带来更多的惊喜。”
夕阳下,西市的便民皂坊仍在营业,排队的百姓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像一朵朵迎着晚霞绽放的花。皂坊的灯光与周边商铺的灯火交相辉映,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条街的热闹,也照亮了百姓们幸福的脸庞。
王记木盆铺前,王木匠还在忙着给顾客打包木盆,他的妻子正在清点铜钱,脸上的笑容从未消失。赵老汉挑着最后一桶水,送完这桶就能回家陪孙子了,他的脚步轻快,嘴里还哼着小曲。布店和针线铺的老板也在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店里的生意依旧红火。
李杰站在皂坊二楼的窗前,俯瞰着这一切。街道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欢笑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他的眼前,系统面板悄然弹出,上面显示着【民众好感度 + 50,解锁 “简易肥皂制作教程”】。
李杰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香皂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干净,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向往,像一颗颗种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终将汇聚成推动大唐进步的磅礴力量,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美好。而他,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这大唐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