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李世民的车驾驶出长安,沿着宽阔的官道向渭南进发。车驾前后簇拥着禁军,士兵们穿着闪亮的铠甲,手持长矛,腰佩弯刀,神情肃穆。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金色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马蹄声 “哒哒” 作响,整齐划一,像是在大地上敲打着节拍,在寂静的原野上远远回荡。
李世民没有乘坐奢华的辂车,而是选了一辆相对简朴的马车。马车的车厢是用上好的榆木做的,没有过多的装饰,只在车窗边缘雕刻了简单的花纹。这样可以更方便地掀开帘子,观察沿途的景象。
车窗外,金黄的稻田连绵不绝,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不时能看到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弯腰收割,镰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动作娴熟而麻利;有的在打谷场上捶打,连枷起落间,谷粒飞溅;有的则把装满谷粒的袋子扛回家,袋子压弯了他们的脊梁,却压不住脸上的笑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踏实的幸福。
李世民掀开车帘,任由带着谷香的秋风拂过脸颊,看着这一派丰收的景象,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他转头对身边的长孙无忌说:“无忌,你看这景象,是不是比任何奏章都更能说明问题?”
长孙无忌捋着花白的胡须,微笑着点头:“陛下所言极是。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这才是盛世之象啊。”
“陛下,前面就是渭南县的示范田了。” 侍卫长在车外高声禀报,声音里带着恭敬。
李世民点点头:“停车,朕要下去走走,亲自看看这丰收的景象。”
车帘被掀开,李世民踩着脚凳走下马车。一股浓郁的谷香扑面而来,带着阳光的味道和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示范田里,粟米长得比别处更高更密,谷穗饱满得几乎垂到地上,沉甸甸的像是一串串黄金。十几个老农正围着一个谷堆,手里拿着斗和秤,在小声议论着什么,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看到皇帝的仪仗,老农们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纷纷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激动和敬畏:“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连忙走上前,亲手扶起为首的张老汉:“老人家,免礼免礼。朕就是来看看你们的收成,不用多礼,都起来吧。”
张老汉激动得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紧张和喜悦。还是旁边的老会计反应快,他推了推张老汉,然后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这示范田用的都是司农寺推广的贞观犁,今年的收成好得不得了,比往年多收了三成还多!”
“哦?” 李世民眼睛一亮,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语气里带着惊喜和好奇,“真有这么多?”
“千真万确!” 老会计拍着胸脯保证,语气十分肯定,“陛下要是不信,咱们可以当场收割称量,让陛下亲眼瞧瞧!”
李世民笑着说:“好啊,那就让朕亲眼看看这贞观犁到底有何等能耐!”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示范田中央那片长势最盛的粟米上,朗声道:“就从那片地里任选三亩,咱们当场收割,当场过秤!”
侍卫们立刻上前清出一片空地,老农们则忙着搬来镰刀、连枷和官斗。张老汉自告奋勇,带着三个身强力壮的后生走进田里,镰刀起落间,沉甸甸的粟米秸秆便 “唰唰” 倒下,金黄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李世民站在田埂上,饶有兴致地看着。他注意到粟米的根系格外发达,抓着的泥土比寻常粟米多出近一半,根须上还沾着湿润的土块。“这便是新犁深耕的好处,” 李杰适时上前解释,“根系扎得深,既能吸收更多养分,又能抵御旱灾,所以谷粒才如此饱满。”
李世民点点头,弯腰捡起一束掉落的粟米,用手指捻开谷壳,饱满的谷粒滚落在掌心,圆润如珍珠,掂在手里比寻常谷粒重了约一成。“果然是好粮。” 他赞了一声,掌心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着温暖的光。
半个时辰后,三亩地的粟米已全部收割完毕,堆在田埂上像三座金黄的小山。十几个老农围着谷堆,用连枷捶打得 “砰砰” 作响,谷粒飞溅如金雨,落在铺好的麻布上,很快积起厚厚的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