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证据的指向(2 / 2)

他的话音刚落,不少老臣纷纷附和:“长孙相爷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太子只是一时糊涂,还望陛下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李世民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怒火。阳光透过殿门的格窗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让他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复杂。他何尝不知道处置太子的严重性,太子是国之储君,是未来的天子,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朝局动荡,甚至动摇国本。

可一想到那些因为新犁损坏而耽误农时的农户,想到他们可能面临的饥寒交迫的生活;想到李杰呕心沥血推广新犁,却平白无故遭受这等诬陷和构陷,他心里的怒火就难以平息。他不能让忠臣寒心,更不能让百姓失望。

“三思?”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目光锐利地扫过阶下的群臣,“朕已经三思了!自新犁推广以来,他先是争功夺利,想要将这个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被朕收回权力后又怀恨在心,如今竟做出这等阴损之事!若不严惩,何以服众?何以对得起天下百姓?何以对得起那些为了大唐尽心尽力的忠臣?”

长孙无忌再次躬身,态度依旧恭敬,却带着一丝坚持:“陛下所言极是,太子确需严厉惩戒,才能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才能让天下人信服。但储君乃国之根本,不可轻动。依老臣之见,当收回其所有参与政务的权力,令其闭门思过,每日诵读圣贤书,尤其是《孝经》《论语》,明辨是非善恶,知晓百姓疾苦。至于东宫那些在外任职的旧部,可调回长安严加管束,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这样既惩戒了太子,又维护了国本,可谓两全之策。”

李世民沉默了良久,殿内静得能听到香炉里余烬燃烧的 “噼啪” 声,还有群臣压抑的呼吸声。他看着地上涕泪横流、狼狈不堪的李承乾,又想起了已故的长孙皇后。皇后临终前紧紧抓着他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好好教导太子,让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想到这里,他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一阵阵发酸。

“好。”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失望,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好几岁,“传朕旨意:收回东宫所有参与政务的权力,只留侍读讲学,每日抄写《孝经》十遍,交由孔颖达严加管教,若无朕的旨意,不得踏出东宫半步;东宫旧部凡在各地任职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调回长安待命,不得参与任何地方事务,由吏部严加看管。”

“陛下圣明。” 长孙无忌带头躬身领旨,其他群臣也纷纷附和,声音里带着一丝松了口气的意味。

李承乾听到旨意,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彻底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没有一丝神采。他知道,这道旨意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参与朝政的机会,从一个手握实权的储君变成了一个被圈养在东宫的闲人。那些分布在各地的旧部被调回长安,等于斩断了他的左膀右臂,往后在朝堂上,他将更加孤立无援,再难有与其他势力抗衡的资本。

尉迟恭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那兖州涉案的东宫侍卫和王都头等人,如何处置?”

李世民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冷如寒冰,没有一丝温度:“一并打入天牢,严刑审讯,务必查清所有同党,一个都不能放过!”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倒要看看,是谁给他们的胆子,敢在大唐的土地上兴风作浪,敢拿百姓的生计和朝廷的法度当儿戏!”

侍卫们上前架起李承乾,他像一摊烂泥一样被拖出殿外。经过李杰身边时,他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怨毒和不甘,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恶毒的话语,最终却只是发出一声压抑的呜咽,那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和愤怒。

李杰站在原地,神色平静,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手心已经微微出汗。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李承乾的失权,必然会引发朝堂势力的重新洗牌,而他,作为这场风波的中心人物,未来的路恐怕会更加艰难。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