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方来的商人见状,也纷纷效仿。他们意识到,在朝廷如此严厉的规定和大力推广新犁的背景下,想靠倒卖新犁发财是行不通的,不如遵守规定,安安分分地做些正当生意。于是,改良坊外的商人队伍虽然依旧存在,但秩序井然了许多,他们都在按规定准备相关文书,等待购买新犁。
改良坊内,工匠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周铁蛋作为工匠头目,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组织大家开工,晚上要等到最后一炉铁水冷却才能休息。他的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茧子,有的地方还被火星烫出了水泡,但他毫不在意。“咱们加把劲,多造些新犁,让农户们都能及时用上。” 周铁蛋鼓励着大家,“想想看,等明年秋收,农户们因为用了咱们造的新犁多打了粮食,那该多高兴啊!”
工匠们听了,干劲更足了。熔炉里的火越烧越旺,铁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像一条条奔腾的火龙。大锤落下的声音此起彼伏,“叮叮当当” 的,仿佛在演奏一曲欢快的劳动赞歌。新犁的零部件在他们灵巧的手中逐渐成型,然后被组装在一起,变成一具具崭新的贞观犁,整齐地摆放在坊内,等待着被农户们领走。
李杰在改良坊里巡视着,看到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到一个正在打磨犁铧的年轻工匠身边,问道:“小伙子,累不累?”
年轻工匠抬起头,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回李大人,不累!一想到这些新犁能帮农户们多打粮食,俺就浑身是劲!”
李杰点点头,又叮嘱道:“一定要把好质量关,每一具新犁都要仔细检查,不能有半点马虎。这不仅关系到农户的收成,也关系到朝廷推广新犁的成效。”
年轻工匠重重地点了点头:“李大人放心,俺们都记着呢!一定保证质量!”
傍晚时分,张三牛终于轮到了。他小心翼翼地递上户籍文书和钱袋,看着老张登记、收钱,然后激动地跟着伙计去领新犁。当他看到那具崭新的贞观犁,犁铧锃亮,犁架结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伸手摸了摸犁铧,冰凉的触感让他心里一阵踏实。
“这新犁真不错!” 张三牛赞不绝口,他试着推了推,感觉很轻便,“有了它,明年俺家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他谢过老张和伙计,小心翼翼地把新犁装上独轮车,推着往家走。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也洒在新犁上,泛着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刘老五也领到了新犁,他扛着新犁,脚步轻快,嘴里还哼着小曲。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队伍渐渐散去,坊内的新犁也卖得差不多了。老张累得瘫坐在椅子上,喝着伙计递过来的热茶,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今天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老张感慨道,“看到农户们领到新犁时高兴的样子,再累也值了。”
李杰站在坊门口,望着农户们带着新犁远去的背影,心里思绪万千。他知道,三成补贴的威力还在继续发酵,贞观犁的推广之路会越来越顺畅。这不仅能让大唐的农业得到发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能为他后续的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皇宫里,李世民收到了司农寺关于新犁推广情况的奏折,看到上面记载的农户购买新犁的数量和大家的反馈,满意地笑了。他对李德全说:“李杰这个法子真是好啊!三成补贴花得值!看来,用不了多久,贞观犁就能在全国普及了。”
李德全也笑着附和道:“陛下英明,李大人有谋略,这都是大唐百姓的福气啊!”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大地上,一片银装素裹。皇家冶铁监的烟囱里依旧冒着黑烟,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改良坊里的灯火也还亮着,工匠们还在加班加点地赶制新犁。整个长安城,都在为新犁的推广而忙碌着,为大唐的未来而努力着。贞观犁的普及,就像一颗种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即将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