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张三牛的犹豫(1 / 2)

长安城郊外的张家庄,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整个村庄。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像一条细长的白丝带,慢悠悠地缠绕在灰瓦屋顶上,与晨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

张三牛正蹲在自家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手里攥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这把锄头跟随他已经有十多年了,木柄被他的手掌磨得光滑发亮,呈现出一种温润的暗红色,上面还残留着他手掌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只是铁头部分布满了铁锈,像一块生了病的骨头,坑坑洼洼的,失去了往日的锋芒。

他拿起一块粗布,使劲地在锄头的铁头上打磨着,“沙沙” 的摩擦声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粗布上很快就沾满了铁锈,变成了暗红色。他时不时地停下来,用手指摸一摸锄头的刃口,感受着打磨的进度,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目前的效果不太满意。

“当家的,有人找!” 院门外传来老伴王氏的声音,带着几分好奇和疑惑。她刚把晾晒的衣物收进屋里,就看到两个穿着官服的人站在门口,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

张三牛直起腰,拍了拍裤子上的土,腰间那条用了多年的旧布带松了些,他顺手紧了紧。这几年关中地区收成不好,要么旱要么涝,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的腰也因为常年弯腰劳作,弯得越来越厉害了,每次直起身子都要发出 “咯吱” 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艰辛。

他慢慢走到门口,只见两个穿着青色差役服的人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差役,脸上带着几分严肃,手里捧着一个红色的帖子;另一个差役年纪稍轻,提着一个小布包,布包上还系着红色的绳子,看着十分喜庆,与这简陋的农家小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您是张三牛老丈吧?” 为首的差役问道,声音洪亮,带着官差特有的威严,震得张三牛的耳朵嗡嗡作响。

张三牛点点头,心里有些忐忑,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他一辈子都是个普通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没和官差打过交道,不知道这两位上门有什么事。“是我,官爷找我有事?”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几分拘谨,双手不自觉地在衣角上擦了擦。

“我们是司农寺的,奉李大人之命,给您送请帖来的。” 差役说着,将手里的红帖递了过来,又指了指旁边的布包,“这是李大人让给您带的两斤新收的胡椒。”

“胡椒?” 张三牛愣了一下,眼睛瞬间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微微张开,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胡椒在大唐可是稀罕物,价比黄金,寻常百姓别说吃了,见都难得一见。去年村里闹饥荒,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大家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是李大人推广种植胡椒,才让大家有了活路,保住了性命。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尝到胡椒味的那种新奇和满足。那是去年冬天,李大人派人送来一些胡椒,让村里每户人家尝尝。王氏用那点胡椒炖了一锅野菜粥,原本寡淡无味的粥顿时变得香气四溢,辛辣中带着独特的香气,让全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那味道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张三牛颤抖着双手接过请帖和布包,布包入手沉甸甸的,还能闻到里面散发出来的淡淡胡椒香,那香气钻进鼻孔,让他精神一振。请帖是用上好的红纸做的,纸张厚实光滑,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字迹,笔力遒劲,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写的,邀请他三日后卯时到城外试验田观看试犁。

差役又交代了几句关于试犁的时间和地点,便转身离开了。张三牛捧着请帖和胡椒,站在门口愣了半天,像被钉在了地上,脑子里一片空白。晨风吹过,带着一丝凉意,他才回过神来。

王氏走过来,好奇地问:“当家的,这是啥呀?看你傻愣愣的。” 她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个布包,猜测着里面是什么好东西。

“是李大人的请帖,让我去看试犁。” 张三牛喃喃地说,声音里带着几分茫然。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两小包胡椒,用油纸仔细地包着,油纸的边缘还细心地折了起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王氏眼睛一亮,忍不住赞叹:“我的天,真是胡椒!这么多,够咱们吃好几年了!李大人真是太客气了。”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小包胡椒,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