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前嫌的冰释(2 / 2)

正在指导农妇的农技员老王连忙迎上来,笑着解释:“这是李大人发明的秧苗器,以前手工插秧,弯腰弓背一整天,也插不了半亩,还容易疏密不均。用这物件,一个人一天能插三亩,行距、株距都一样,通风透光,稻子长得更壮实。”

村头的打谷场上更是热闹。十几个老农围着个新做的斗斛,里面盛满了金灿灿的粟米,有人用木刮板刮平斛口,粟米粒簌簌落下,在阳光下闪着光。“五石二斗!好家伙,这一亩地竟收了五石二斗!”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农高声喊道,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萧瑀走上前,蹲在粟米堆前,伸出颤抖的手指抓起一把谷子,放在掌心搓了搓。谷壳脱落,露出圆润饱满的米粒,放在鼻尖闻闻,带着清新的米香。“老丈,往年这地能收多少?”

老农认出他是京城来的官,连忙作揖:“回大人,往年最好的年成也就收三石,遇上旱涝,两石都难。今年用了李大人的法子,深耕、密植、多上肥,这不,竟多收了两石多!家里的粮仓都装不下了,正打算跟木匠订个新的呢!” 他指着村西头的坡地,“那边的红果果更金贵,叫胡椒的,听说一斤能换一贯钱,抵得上两石粟米呢!”

萧瑀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坡地上种着成片的藤本植物,藤蔓顺着竹架攀爬,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紫红的颗粒,像无数串小玛瑙。几个农户正背着竹篓采摘,指尖沾着紫红的汁液。农技员老王跟过来说:“这胡椒耐旱,在坡地、山地都能种,不占好田,产量却金贵。去年有户人家种了半亩,卖的钱够给儿子娶媳妇了。”

一路走下来,萧瑀的眉头越皱越紧,不是不满,而是懊悔。他想起前阵子在朝堂上弹劾李杰时,言辞那般激烈,说他 “不尊古法,劳民伤财”,可眼前这金灿灿的粟米、饱满的麦穗、农户们脸上的笑容,哪一样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回程的马车上,他靠在车壁上,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麦浪翻滚,像金色的海洋,眼神里满是复杂,有愧疚,有欣慰,还有几分对自己固守成见的自嘲。

回到司农寺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一片绯红,石榴花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萧瑀径直走到李杰的书案前,整理了一下衣襟,对着他深深一揖,腰弯得像张弓:“李少卿,之前是老夫有眼无珠,被古籍蒙蔽了双眼,错怪了你的良苦用心。”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真诚的光,“你的这些农技,确实能造福百姓,老夫佩服!往后若有需要老夫之处,尽管开口!”

李杰连忙伸手扶起他,指尖触到萧瑀胳膊上的骨头,硌得有些发疼:“萧大人言重了。您能亲眼看到这些变化,认可这些法子,便是百姓的福气。”

几日后的朝会上,崔知悌果然又站了出来,手里举着弹劾文书,声音尖锐如锥:“陛下!司农寺推广胡椒种植,耗费钱粮无数,却只惠及少数农户,实乃舍本逐末!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让百姓专心种植五谷!”

话音刚落,萧瑀突然从朝列中走出,站到殿中。他虽年近七旬,腰杆却挺得笔直,声音洪亮如钟:“陛下,崔侍郎此言差矣!”

满朝文武皆是一惊,连李世民都微微挑了挑眉。谁不知道萧瑀和崔知悌同属保守一派,向来对李杰的新法颇有微词,今日怎会当庭反驳?

“臣近日亲赴三原县考察,亲眼所见农户用司农寺推广的新法耕作,粟米亩产增至五石,比往年翻了近一倍!” 萧瑀的目光扫过群臣,“那胡椒种植更是让坡地变宝地,一斤胡椒可换一贯钱,农户种半亩胡椒,便能抵上三亩粟米的收入!这等利国利民之举,不仅不该禁止,还应加拨经费,让更多州县效仿!”

崔知悌涨红了脸,指着萧瑀道:“萧大人!你…… 你怎么也帮着他说话?你忘了前阵子他是如何……”

“前阵子是老夫糊涂。” 萧瑀打断他,语气坦荡,“老夫向来只认道理,不认私情。李少卿的法子能让百姓增收,能让国库充盈,老夫为何不能说句公道话?”

李世民看着阶下据理力争的萧瑀,又望向站在文臣列中神色平静的李杰,嘴角露出一抹赞许的笑容:“萧爱卿所言极是。司农寺推广农技有功,朕决定,再加拨经费五万贯,用于扩大种植规模!”

散朝后,李杰在宫门口的石榴树下遇见萧瑀。老臣拄着拐杖,看着他道:“李少卿,老夫活了大半辈子,见过不少夸夸其谈之辈,也见过不少固守陈规之人,像你这般既能读书,又能务实的年轻人,不多见。” 他拍了拍李杰的肩膀,掌心粗糙却有力,“好好干,大唐的农桑,就该交到你们这些有真本事的人手里。”

李杰望着萧瑀蹒跚远去的背影,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腰间的金鱼袋在余晖中闪着微光。他知道,这位老臣的转变,不是因为言辞的辩驳,而是因为亲眼所见的丰收,是那些堆成小山的粟米、饱满的麦穗、农户们满足的笑容,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