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肉汤里的真相(2 / 2)

汤碗传过整个朝班,连最古板的御史大夫都咂着嘴说 “味胜山珍”。李世民看着官员们脸上的赞叹,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在李杰与李承乾之间来回流转,像是在权衡着什么。

“李杰,” 他突然开口,打破了殿内的宁静,“你说这胡椒不仅能调味?”

“是。” 李杰伏地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声应答里,有释然,更有谋划 —— 是时候抛出真正的杀招了。

“陛下,臣有奏。” 他从怀中掏出个牛皮账本,封皮上用朱砂写着 “雍州试种录”,“胡椒不仅能调味,还能入药。《神农本草经》有载,其性温热,可去腥气、消积食,西域牧民常用来防治风寒。”

账本被李德全呈到龙案上,李世民翻开的瞬间,瞳孔骤然收缩。泛黄的纸页上,毛笔字工整得像印刷的:“贞观三年春,雍州试种胡椒二十亩,亩产干品一十五斤,以市价每斤八匹绢计,折合一百二十匹……” 旁边还画着简笔画,苗株高度、果穗数量标注得清清楚楚。

“十五斤?” 李世民的手指点在数字上,龙椅的扶手又开始发颤,“西域贡椒每斤要十二匹绢,还常断货! 若我大唐能自种……” 他突然看向户部尚书,“去年西域胡椒贸易,我朝外流多少绢帛?”

户部尚书额头冒汗,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回陛下,仅官方贸易就有三十万匹,民间走私更是不计其数…… 若能推广种植,每年至少省二十万匹!” 这个数字像道惊雷,炸得不少官员直吸气 —— 二十万匹绢够装备三个军镇的甲胄了。

李杰适时补充:“臣在雍州试种时,让农户在田埂边角套种,不占主粮地。秋收时统计,种胡椒的农户比往年多收三成,不仅够自家调味,还能卖给药铺。” 他指着账本里的农户签名,“这些都是农户按的指印,可查可验。”

长孙无忌的心沉得像块铅。他终于明白李杰的图谋 —— 这哪里是为胡椒正名,分明是借着一锅汤,要在大唐推广新作物,甚至可能动摇现有的贸易格局。而自己还藏着西域胡椒想抬价,此刻在账本的数字面前,像个跳梁小丑。

“民间反响如何?” 李世民的目光亮得惊人,手指在 “农户增收”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他登基后最忧心的就是民生,若胡椒能让百姓增收,又能节省国库,这比任何祥瑞都实在。

“雍州刺史有奏报,” 李杰从账本夹层抽出份公文,“当地农户求着扩大种植,只是缺苗种和技术。臣已培育出适合关中气候的品种,比西域苗早熟一个月。” 他抬头时,目光与武媚娘短暂相遇,她眼中的赞许像滴蜜,悄悄融进心底。

李承乾突然出列,朝服的褶皱里还沾着汤渍:“父皇,此事需谨慎! 西域气候与关中不同,试种成功不代表能推广,万一劳民伤财……” 他不能让李杰借着胡椒站稳脚跟,更不能让武媚娘的同盟势力壮大。

“谨慎是对的,但不能因噎废食。” 李世民打断他,将账本揣进龙袍袖中,“李杰,你明日将培育的种苗呈上来,朕让司农寺牵头,在关中选五处试点,由你指导种植。” 他看向长孙无忌,“司空兼管农桑,这事你要盯紧了。”

长孙无忌的老脸一阵青一阵白,只能躬身领旨:“臣遵旨。” 心里却把李承乾骂了千百遍 —— 若不是东宫非要散布谣言,何至于让李杰借着献汤的机会,把胡椒种到了陛下心坎里?

武媚娘站在朝班末尾,看着李杰挺直的脊梁,突然觉得那锅羊肉汤的辛香里,藏着比权谋更动人的东西 —— 是百姓增收的账本,是试种成功的种苗,是技术打破壁垒的力量。她袖中的手轻轻松开,掌心已被汗浸湿,却带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