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溪水断流的征兆(2 / 2)

“可以过滤。” 李杰捡起块多孔的石灰石,“用沙子、木炭、石灰石分层过滤,能去掉大部分盐分。” 他在地上画出过滤池的结构,“挖三个池子,第一个放沙子,第二个放木炭,第三个放石灰石,水能在池子里沉淀半日,就可以用了。”

说干就干。狱卒们分成两组,一组继续从积水塘打水救急,一组拿着铁锨往护城河方向挖渠。正午的太阳像团火球,烤得人头晕眼花,有人刚挖了两锨就中暑倒地,被同伴拖到树荫下,灌几口凉水解暑。

李杰没歇着,他指挥着搭建过滤池。沙子用的是禁苑后山的河沙,颗粒均匀;木炭是灶膛里烧透的硬木,敲成核桃大小的块;石灰石特意选了质地疏松的,能更好地吸附盐分。三个池子呈阶梯状排列,底部铺着芦苇编成的席子,防止泥土堵塞滤材。

“大人,您看那苗!” 小王突然大喊,指着最西边的水培槽。几株弱苗的叶片已经完全萎蔫,卷成了细细的筒状,根部的须根开始发黑 —— 这是干旱导致的根系坏死,就算立刻浇水也救不活了。

李杰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这几株苗是最早挂果的,他还特意做了标记,盼着能结出第一批成熟的胡椒。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卷缩的叶片,指尖能感受到叶片里残存的微弱脉动,像在做最后的挣扎。

“把它们移到阴凉处,单独浇水。” 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尽人事,听天命吧。”

太阳偏西时,临时水渠终于挖到了护城河。浑浊的河水带着股鱼腥味,顺着渠岸缓缓流向过滤池。第一池的沙子很快被染成了灰黑色,第二池的木炭吸附了水面的油污,第三池的石灰石表面泛起细密的气泡 —— 那是在中和水里的盐分。

过滤后的水顺着竹管流进水培槽,清澈得能看到槽底的陶片。李杰用测盐仪检测,数值从最初的 0.8% 降到了 0.2%,虽然还高于理想值,但已经不会伤害胡椒苗的根系了。

“能撑住了。” 老张瘫坐在地上,看着水流进苗田,喉结滚动着却没力气说话。他脚边的水桶空空如也,积水塘在下午就已经见了底,塘底的淤泥干裂成了一块块的,像张巨大的龟甲。

李杰没放松,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过滤池的效率太低,一天最多能处理五十担水,只够维持一半苗田的需求。而且护城河的水位也在下降,岸边的淤泥裸露出越来越大的面积,像道丑陋的伤疤。

他望着东宫水利司的方向,夕阳给土坝镀上了层金红,像条横亘在水源与希望之间的毒蛇。李承乾这步棋比火攻更狠毒,火攻能留下痕迹,断水却能打着 “维修” 的幌子,让胡椒苗在无声无息中枯死,到时候就算查起来,也能推说是天旱导致的。

“得让武媚娘知道这边的情况。” 李杰对老张说,从怀里掏出块烧焦的胡椒木,“把这个交给账房先生,他知道该怎么传消息。” 这是约定的紧急信号,代表 “水源被断,急需支援”。

老张接过胡椒木,木头的焦味混着汗味,在他手心凝成股苦涩的味道。“俺这就去。” 他站起身,脚步有些踉跄,却依旧挺直了脊梁,“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得把信送到。”

夜色降临时,过滤池还在缓缓出水。胡椒苗的叶片在清凉的水汽里舒展了些,却依旧没有恢复往日的生机。李杰坐在了望台上,看着满天繁星,心里清楚这场干旱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远处的东宫灯火通明,李承乾大概正对着地图得意,以为断了水就能万事大吉。可他不知道,自己不仅是个农科院的高材生,更是在现代经历过抗旱救灾的技术员 —— 过滤法、节水灌溉、根系保水…… 这些在大唐看似新奇的法子,都是他应对危机的底气。

“明天开始,实行分片浇水。” 李杰对轮值的狱卒说,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优先保证挂果的苗株,每株每次只浇半瓢水,重点浇根部,叶片上不要沾水,减少蒸发。” 他想起系统面板里的【干旱应对手册】,里面的每一条都凝结着现代农业的智慧,“再找些破麻布,用水浸湿后盖在水培槽上,能减少水分蒸发。”

狱卒们领命而去,夜色里响起洒水的 “沙沙” 声。李杰望着苗田中央的移动花架,那里的几株壮苗在月光下安静地伫立,青绿色的果子紧紧攥在藤蔓上,像群不肯屈服的拳头。

他知道,与东宫的较量还远未结束。断水只是开始,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阴狠的招数。但他不会退缩,就像这些在干旱中挣扎的胡椒苗,只要还有一丝水分和阳光,就会拼尽全力地生长。

天边的启明星悄然升起,预示着又一个炎热干旱的黎明即将到来。李杰站起身,望着过滤池里缓缓流动的水,眼神坚定。无论李承乾的土坝筑得多高,他都有信心找到冲破阻碍的办法,因为科学的智慧,终将像水流一样,穿透一切人为的壁垒,滋养出属于大唐的希望。

而此刻,那封带着焦味的胡椒木,正被老张紧紧攥在手心,朝着香露坊的方向快步走去。夜色中的长安城,暗流依旧在涌动,一场围绕着水源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