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一役,曹操被擒,周瑜败走,天下大势已如江河入海,再无悬念。刘备的龙旗,从荆州的江畔,一直插到了西川的盆地,大半个华夏都已沐浴在汉室的余晖之下。
然而,还有一块硬骨头,盘踞在江东。
建业城内,孙权坐立不安。他失去了西川,主力大军元气大伤,周瑜更是气得卧床不起,口口声声要“再战孔明”。他看着地图上那片几乎被红色(刘备军)覆盖的区域,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主公,不能再战了。”张昭率领一众文臣,跪在殿下,“刘备势大,民心所向,我江东独木难支。若再抗拒,恐有覆国之危啊!”
孙权沉默不语,他碧色的眼眸中充满了不甘。他父亲孙坚,兄长孙策,毕生为之奋斗的基业,难道就要在他手中终结吗?
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成都的信,送到了他的面前。信是诸葛亮亲笔所写,言辞恳切,情理兼备。
“……亮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主公(刘备)仁德播于四海,非为一己之私,乃为万民之安。江东子弟,皆炎黄子孙,何苦因一家一姓之私,兵戎相见,致生灵涂炭?主公念及孙将军年少有为,保境安民,实乃江东之福。若将军能顺天应人,上表归附,主公愿与将军永结盟好,共扶汉室。届时,封将军为‘吴王’,世袭江东之地,保其富贵荣华,百姓安居乐业。此非投降,乃是‘合’,是两家并一家,共御外敌,同开盛世之始也……”
孙权看着信,久久不语。诸葛亮没有威胁,没有逼迫,反而给了他一个“王”的封号,一个“世袭”的承诺。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一丝保全江东基业的希望。
他病榻上的周瑜,听闻此事,挣扎着坐起,咳着血说:“主公……不可!诸葛亮此乃……缓兵之计!一旦称臣,我江东便再无翻身之日!”
孙权看着周瑜苍白的脸,又想起了信中那句“共开盛世”,内心天人交战。最终,理智战胜了不甘。他不能拿江东数百万百姓的性命,去赌一个渺茫的胜算。
“传我命令……”他疲惫地闭上眼睛,“备……上表,向成都称臣。”
数月后,成都的汉宫前,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孙权的使者,跪呈上表,言辞恳切,请求归附。
刘备身着龙袍,站在高台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和天下诸侯的面,朗声宣读:“孙权有功于国,保境安民,其心可嘉。今特封孙权为吴王,世袭江东六郡,岁岁来朝,共辅汉室!”
至此,天下归心,四海一统。除了北方的少数鲜卑部落,广袤的中华大地,再次迎来了统一。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这还不够。
“主公,”一日,他在密室中对刘备说,“天下虽定,但名分未正。您乃汉室宗亲,兴复汉室,如今汉献帝仍在许都,名为天子,实为囚徒。此乃天下最大的隐患。”
刘备眉头一皱:“依军师之见?”
“请主公,巡回汉献帝。”诸葛亮的眼神深邃如海,“我们不去废黜他,而是去尊崇他。将他迎至成都,奉为‘太上皇’,供奉于宫中,每日问安,所有国家大事,皆以‘太上皇’名义颁行。如此,则汉室之名,在我;汉室之实,亦在我。天下人再无任何借口,我等则名正言顺,顺天应人!”
刘备闻言,恍然大悟,对诸葛亮的敬佩又深了一层。
于是,一支由赵云率领的精锐禁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许都。他们没有带任何兵器,只有一辆由黄金打造的龙辇,和无数珍宝。
当汉献帝刘协看到赵云,并听到来意时,他先是震惊,随即流下了复杂的泪水。他这个傀儡皇帝,当得太久了。他以为自己的结局,不是被毒杀,就是被废黜。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人将他“请”去当“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