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 无声的战争(2 / 2)

这句话,彻底压垮了郭淮。他知道,无论司马懿是否真的想反,只要这些“证据”摆出来,司马懿就百口莫辩。为了自保,也为了他心中那份对曹魏的“忠诚”,他做出了选择。

不久后,一封加急密奏,由雍州刺史郭淮亲笔书写,送到了曹叡的龙案上。密奏中,郭淮声泪俱下地“揭发”了司马懿的种种“不臣之举”,并附上了那些被截获的“调兵文书”和“粮草被换”的证词。

曹叡本就多疑,看到这些由一方封疆大吏亲口证实的“铁证”,顿时勃然大怒,恐惧与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当即下旨,削去司马懿一切兵权,命其立刻返回洛阳“述职”,并派宗室曹爽接管所有军队。

司马懿在军营中接到旨意时,面如死灰。他知道,这是一个死局。他若不回,便是坐实了谋反;他若回去,则无异于自投罗网。他一生谨慎,步步为营,却最终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用他最擅长的方式,逼入了绝境。

就在司马懿进退两难之际,姜小伍的“邀请”送到了他的帐中。信中写道:“司马仲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乃千古定理。曹氏不容你,汉室求贤若渴。丞相有言,若公来归,当以三公之位相待,共讨国贼。”

司马懿看完信,惨然一笑,将信投入火中。他一生与曹氏斗,与诸葛亮斗,最终却输给了一个黄口小子的“人心之计”。他可以投降,但他的骄傲不允许他成为曾经敌人的臣下。

“传我将令,”司马懿的声音沙哑而决绝,“烧毁营寨,全军北上,退守并州。从此,不问洛阳之事!”

司马懿选择了自保,他放弃了兵权,带着他的核心力量退回了老家,彻底与曹魏中央决裂。

消息传来,天下哗然。

曹魏朝廷陷入了巨大的混乱。曹爽接管军队后,根本无法控制局面,司马懿的旧部人心惶惶,军心动荡。

而就在这时,姜小伍的第三封信,送到了那些曾与司马懿一同征战,如今却备受排挤的曹魏将领手中,比如征西将军牛金、豫州刺史丘建等人。

信的内容很简单:“司马公已退,曹氏昏聩,大厦将倾。丞相于长安开府设宴,虚位以待,盼诸公来归,共保富贵,再创功业。”

面对一个已经分裂、内斗不休的曹魏,和一个蒸蒸日上、求贤若渴的蜀汉,他们的选择,已无悬念。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一批又一批的曹魏将领,带着他们的部曲和家眷,穿越战线,投奔了蜀汉。他们之中,有善于防守的猛将,有精通后勤的能臣,有熟悉魏军内部情况的智囊。

长安城外,诸葛亮亲自出城迎接这些“降将”。他看着一个个曾经的对立面,如今却成为自己座下的臣子,不禁感慨万千。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姜小伍,这个年轻人,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去强攻,却用一场无声的战争,彻底瓦解了敌人最坚固的堡垒。

“小伍,”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震撼,“古之用间,未有如此者。你兵不血刃,便为我大汉收服了这么多良将,此功,胜于十万雄兵!”

姜小伍望着远方,平静地说道:“丞相,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摧毁他们的意志。现在,曹魏的意志,已经被我们摧毁了。收复中原,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一次直击人心的心理攻势,姜小伍不仅成功地“杀死”了司马懿的政治生命,更让蜀汉兵不血刃地获得了大量人才,为最终的北伐,铺平了最后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道路。无声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

--------------------------------

本章完。